【地评线】河声丨秋雨不识趣,人间有暖意

2025年09月12日15:25

来源:大河网

“一场秋雨一场寒”,可今年河南这场雨,来得实在太“生猛”,下得让人揪心。本该是“天凉好个秋”的时节,却迎来一场罕见的强降雨。9月10日至11日,许昌、商丘、周口等地被强降雨“包裹”,许昌魏都区林科所24小时降雨量飙到237.2毫米。农田喝饱了水,城市积了涝,老百姓悬起了心。天象无常,但人间有情。风雨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的力量,更是一种众志成城的温度。

这场雨为啥这么“任性”?气象专家说得明白,是天气系统在“搭班子唱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低涡切变、黄淮气旋,几个系统“联手合作”,把这场雨“送”到了中原大地。它不像夏天的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反倒像场“马拉松”,慢悠悠却后劲十足,土壤喝饱了水,田里的积水却排不出去,麻烦就来了。对正处灌浆期的玉米、结荚的花生、饱果的大豆来说,这场雨既是“解渴甘露”,也是严峻考验。

秋粮正处在“关键期”,这场雨无疑是“拦路虎”。农时不等闲,庄稼不会说话,但人会行动。雨一停,田间管理就得跟上。眼下河南的夏玉米、大豆在灌浆,花生在结荚,每一颗籽粒都在使劲“长肉”。积水泡着根系,光照也跟不上,庄稼怎能不受影响?还好农业专家及时支招:先排积水,疏通沟渠让水“走”出去;再补营养,用“一喷多促”帮庄稼“回血”;玉米倒了别硬扶,不然容易伤根;雨后湿度大,病虫害也得盯紧点。这些办法看似平常,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粮袋子”。农技人员下沉一线,农民兄弟抢抓时机,他们是在跟时间赛跑,也是在为丰收奠基。农业,从来都是与天打交道、与地争粮食的行当,韧性就体现在这“灾后一搏”中。

雨水中,最让人暖心的是“火焰蓝”的身影。风雨之中,更见英雄本色。救护车被困,他们紧急转运临产孕妇;高龄老人困于家中,他们蹚水背人;市中心医院附近积水齐腰深,橡皮艇往返35趟,把242名医护和病患安全送到医院;还有人背着九旬老人走出积水院落,带着设备忙着排涝。截至11日16时,许昌消防接警41起,营救疏散81人。安阳高速上3辆货车追尾,消防员用破拆工具救出被困驾驶员。他们就像雨中的“灯塔”,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这些画面,不是电影片段,而是真实发生在许昌、安阳等地的救援现场。消防员们也是凡人,却总在风雨中为我们撑起“安全伞”。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这场雨,是对城市应急能力的“突击考”,也是对人心的“试金石”。河南这场雨牵动的是整个社会的应急神经。从政府到民间,从专家到百姓,从气象部门精准预报,到农业专家支招田管,再到消防员冲锋救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扛事儿”。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治理能力的体现。我们常说“防重于救”,而真正的“防”,就体现在每一个环节都不掉链子。雨会停,但应对灾害的经验不会消失。下次再遇到“不知时节”的雨,我们定能更从容、更有底气,护住百姓的平安,守好田里的收成

天有不测风云,但人有守望之力。这场雨,让我们再次看到自然之威,也更显人间之暖。田里的庄稼会慢慢恢复生机,街巷的积水会渐渐退去,而风雨中那些坚守、那些相助、那些不分你我的奔赴,会沉淀为一座城、一个省甚至一个国家的共同记忆。

秋雨不知时节,但人知冷暖、懂进退、明责任。天气无常,人间有备。(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赵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