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预制菜的“罗生门” :舌尖上的信任该如何重建?

2025年09月12日16:01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场由网红罗永浩吐槽引发的“预制菜风波”持续霸占热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扬言起诉,罗永浩反手抛出十万悬赏令,这场原本普通的消费纠纷,硬生生演变成全民围观的商业大战。看似偶然的闹剧,实则戳中了中国餐饮业的痛处,当工业化浪潮席卷后厨,我们还能相信自己的舌头吗?

表面上看,这只是“预加工”“预制菜”的术语之争。西贝搬出国家标准证明清白,消费者却只相信味蕾最真实的反馈。但当红烧肉吃不出“锅气”,水煮牛肉尝不出“灶火味”,所谓的标准定义在直觉面前苍白无力。这场争论最讽刺之处在于,本该服务舌尖的餐饮业,居然需要消费者拿着放大镜研究菜品的“出生证明”。

比概念之争更值得警惕的是企业的危机应对方式。面对质疑,西贝方第一时间不是开放厨房而是找来律师,这种操作看似硬气,实则露怯。要知道,餐饮业的根基从来不在法律条文里,而在顾客的口碑中。当一家企业宁愿对簿公堂也不愿直面消费者的味觉质疑时,恐怕连自己都说不清究竟在捍卫什么。

预制菜本身无可厚非。从中央厨房到冷链配送,标准化生产是现代餐饮必然之路。真正引发众怒的,是那份明晃晃的价值落差。消费者用现炒菜的价格,买到的却是加热品的体验。当“手艺”被解构成流水线作业,“锅气”沦为营销话术,餐厅存在的意义又何在?

这场风波照见的,是整个行业的集体焦虑。在规模扩张与品质坚守之间,在成本控制与价值创造之间,餐饮企业正在经历艰难平衡。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彻底拒绝工业化,而是最基本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我知道吃的是什么,我明白为何付费,我相信物有所值。

打破僵局需要三方合力。企业该放下身段,用透明换取信任;行业需尽快建立清晰可循的标准体系;监管层面更要与时俱进,为新兴模式划定红线。毕竟,与其纠结于概念之争,不如思考如何让 技术进步与消费体验真正实现共赢。

法律的归法律,市场的归市场。这场争论暴露出三个亟待解答的追问:行业标准缺失的困局能否被打破,让消费者不再陷入术语的迷宫?商家能否主动撕掉标签游戏,在菜单上给予消费者明明白白的知情权?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否真正放下身段,用真诚的沟通重建早已千疮百孔的信任?这些问题的答案,远比一场名人官司的胜负更能决定中国餐饮业的未来走向。毕竟,消费者的信任,才是任何企业都起诉不起的宝贵资产。(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绵一评)

责编:赵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