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评丨谈话要能“共情”

2025年09月12日16:13

来源:大河网

谈话要能“共情”,首在明确与谁共情、为何共情、如何共情。当前部分谈话存在“走过场”现象:或居高临下、照本宣科,令人生畏;或隔靴搔痒、回避矛盾,令人失望;或一味说教、忽视倾听,令人疏远。这类谈话看似进行了,实则未触心弦,难达实效。究其根源,是未能真正把握共情的对象与内涵。

共情,首先要与谈话对象共情。干部谈话不是单方面的指令传达,而是双向的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这意味着要走出办公室、走进心里头,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真诚倾听对方的所思所虑、所困所难。譬如,与基层干部谈话,需理解其面临的压力与委屈;与年轻干部交流,需体会其成长的迷茫与渴望。同时,也要与组织“共情”,准确把握组织的要求与期待,确保谈话不偏离政策方向、不丧失原则底线。共情的本质,是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在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中引导人、成就人。

当前谈话实践中,不会共情、不善共情的问题仍较突出。有的干部把谈话简化为“布置任务”,缺乏温度;有的虽有意共情,却方法失当,或过度承诺,或一味迎合,反而削弱了谈话的严肃性与有效性。真正的共情,既不是无原则的同情,也不是机械的程序执行,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与真诚尊重基础上的引导艺术。它要求谈话者既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快速捕捉对方情绪与诉求;又拥有扎实的政策功底,能精准阐释组织意图;更要有温暖的人文关怀,能给予实实在在的理解与支持。

让谈话充满共情,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注重平时观察。谈话不能临时起意,而要建立在日常了解基础上。通过工作调研、随机交谈等多种方式,把握干部的一贯表现和思想动态,使谈话内容接地气、有针对性。二是善用具体事例。谈话时要避免空泛议论,善于引用工作中的真实案例:“上次处理群众投诉时,你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值得肯定”“在重点项目推进中,你主动协调解决困难的担当精神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具体事例,让谈话对象感受到组织的关注和理解。三是强化跟踪问效。谈话结束后,要关注思想转变和实际表现,通过工作成效检验谈话质量,形成谈心谈话与工作提升的良性循环。(李敏 文/图)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