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商报大风新闻报道,9月12日凌晨,江西南昌两名女生在餐馆吃夜宵时,邻桌一穿白汗衫男子路过时摸了其中一名女生头部。女生质问“我允许你摸我了吗?”,反遭其同伴辱骂“那么凶干嘛?道什么歉?”。这场由“摸头”引发的争执,最终以报警收场,却撕开了公共空间里最隐蔽的伤口——当陌生人的手越过社交距离,当“别计较”成为群体默认的潜规则,我们的身体边界,正在被模糊成一片“无人认领的荒地”。
身体边界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尊重底线。陌生人之间保持适当距离,是现代社会不言自明的文明准则。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的“人际距离学”指出,陌生人之间的安全距离应维持在1.2米以上。头部作为个人隐私与尊严的敏感区域,更不应被随意触碰。那句“我跟你认识吗?”的诘问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因为它道出了许多人对于“身体主权”的坚定态度:我的身体不是公共区域的共享资源,更不容他人随意侵犯。
然而现实中,越界行为却常被“无心之失”或“别计较”轻松带过。摸头男子那句“我就摸了一下,是事实”,流露的是对他人感受的漠视;其同伴的辱骂——“那么凶干嘛?”“道什么歉?”——则进一步以群体强势压制个体正当诉求。类似场景并不罕见:地铁中被踩反被说矫情,餐厅里被碰洒饮料却被劝“算了”。当容忍变成常态,当维权反被污名化,模糊的边界只会助长越界者的肆无忌惮。
比个人行为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共规则对边界问题的回避与模糊。尽管《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禁止猥亵他人,但日常生活中大量“非恶意触碰”仍处于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许多人陷入两难:隐忍怕纵容恶行,发声却怕被指责“小题大做”。此次事件中女生选择报警,正是以行动为模糊的边界确立刻度——这不是矫情,而是对文明底线的重要守护。正如交通信号灯的意义不在于惩罚违章,而在于明确规则;身体边界也需要清晰的信号,让越界者知止,让维权者有力。
如何让身体边界更加清晰?可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倡导“先询问再触碰”的文明习惯,通过公共宣传强化距离意识;二是营造“敢于维权”的舆论氛围,给予发声者更多支持而非质疑;三是建立“小惩戒”机制,对故意、重复越界行为予以警示,让规则产生约束力。这些看似微小的努力,实则在不断描摹文明的刻度。
边界的意义从不在于制造隔阂,而在于守护每个人的尊严。它既划分出合理的物理距离,也维系着尊重与文明的温度。当每一个“摸头”都能换来一句“对不起”,当每一次“别计较”都被回应“必须道歉”,我们就是在为社会播下文明的种子——一颗名为“边界不容模糊”的种子。(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