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预制菜以其便捷性悄然占领了越来越多人的餐桌。客观而言,预制菜并不是洪水猛兽,但围绕这种产品的争议好像从未停歇。梳理这些争议,我们就会发现,消费者质疑的并不是工业化生产本身,而是隐藏在背后的信息不透明与价格失衡。
知情权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无论是传统餐饮还是预制菜肴,消费者都有权了解食物的来源、成分和生产过程。目前市场上使用预制菜的经营单位往往会在这方面语焉不详,使消费者陷入“盲选”的困境。符合生产标准的预制菜同样可以安全食用,但其在口感、风味和营养保留上确实与现制菜肴存在客观差距。正是这种差距,使得消费者需要更充分的信息来作出符合自身需求的选择。因此,建立透明的信息追溯机制,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放心,是预制菜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定价机制需要体现公平性。预制菜通过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天然具有成本优势。然而现实中,不少餐饮商家将预制菜以现制菜的价格出售,这种价值与价格错位的现象,实质上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消费者愿意为便捷支付一定的溢价,但这种溢价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且建立在对产品性质的充分知情基础上。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让消费者为预制菜支付预制菜的价格,为现制菜支付现制菜的价格,并通过明确标识让消费者自主选择。
预制菜代表着餐饮行业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其存在满足了现代社会对效率的追求。但要真正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就必须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建立更加公允的定价机制。这需要监管部门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需要企业主动公开信息,合理定价;也需要消费者提高认知,用选择权推动市场走向规范。
在效率与品质之间,预制菜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但是这一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透明”与“公道”的考验。只有让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公平公道消费,预制菜才能真正成为现代餐饮体系中可靠的一环。这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吴继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