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服贸会上的“河南密码”:文化IP何以撬动服贸新蓝海?

2025年09月15日13:15

来源:大河网

9月10日至14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首钢园举办,河南展台前“字启中原 豫行天下”八个字格外亮眼。有人说这是文化展台,可凑近一看:吉客印的跨境电商服务、南阳的中医药出海项目、甲骨文丝巾飘逸着三千年的智慧,澄泥砚台沉淀着中原大地的厚重,《中华源·河南故事》丛书通过AIGC数字人向世界讲述“豫式浪漫”……全在这儿扎堆儿。这哪是简单的文化展览?分明是河南用文化IP打开服务贸易新蓝海的“作战图”。

服务贸易的竞争,本质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2024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首破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当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金融科技见长,河南这艘“中部快船”更是后劲十足,去年全省服务贸易额71.3亿美元,增速34.4%,增速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其中文化贸易表现亮眼——开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上半年文化贸易额1.4亿元,让豫剧、汴绣成了国际市场的“香饽饽”。今年上半年继续以26.5%的增速领跑中部。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不只是政策红利,更在于河南把文化家底变成了服贸“金名片”,是文化资源向贸易优势的精准转化。

“文化+数字”的双轮驱动,让古老文明焕发现代活力。在服务贸易赛道上,河南没有跟风去拼技术、拼资本,而是走出了一条“文化赋能”的特色路。商务部专家郑锦荣说得好,河南的后发优势就藏在文化里、人力里、枢纽里。你看,南阳的中医药,仲景堂把筋骨针法教给俄罗斯专家,福远堂开发的轻康养产品受到海外市场青睐;吉客印公司用AI技术为3000家企业提供跨境服务,年执行额超3000万美元;河南大学出版社将数字人技术植入传统文化读物,让海外读者在互动中感受中原魅力。这种创新不是简单嫁接,而是深层次融合——是河南把“文化基因”注入服贸全链条的必然结果。就像“仲景工坊”,一年培训3000多名海外学员,既输出了中医药技术,又打响了服务品牌,这就是文化IP的魔力。

从“卖产品”到“卖文化”,需要的是战略定力与系统创新。河南构建的“双核两极多集群”发展格局,正是这种系统思维的体现。郑州、洛阳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聚焦数字化服务;开封、南阳依托文化、中医药基地打造特色增长极;13个省级示范园区错位发展,形成集群效应。这种多层次、差异化的布局,避免了同质化竞争,让文化IP在不同赛道释放价值。

当然,文化出海不是简单“搬运”文化符号,关键要做好“创新转化”。服务贸易的未来,属于那些善于讲好故事的人。当王鹏辉在服贸会上探讨中医药生活化,当吴军瑞用针灸培训连接国际交流,当逯佳琪在草莓大棚里看见园艺的社会价值——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让文化转化成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服务产品。这才是服务贸易的最高境界:不仅输出商品,更输出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服贸会上,河南美淘优选和多家电商企业达成合作,靠的也是把中原文化元素植入跨境电商服务。反观有些地方,把文化IP做成了“一次性买卖”,缺乏持续创新,结果热闹一阵就没了下文。河南要避免这个误区,就得像打磨唐三彩那样,在传承中创新,让文化IP既有“历史味”,又有“时代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提升服务贸易”,河南要抓住这个机遇,把文化IP的文章做得更足。一方面,要继续夯实“双核两极多集群”格局,让郑州、洛阳的服贸“双核”更强,开封、南阳的特色“增长极”更壮;另一方面,要加快数字技术与文化服贸的融合,用AI、大数据给豫剧、皮影戏等传统文化插上科技翅膀。就像八六三软件开发的文化创意平台,已经帮不少非遗项目打开了国际市场。

服贸会的大幕已经落下,但河南用文化IP撬动服贸新蓝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字启中原”到“豫行天下”,从文化出海到服贸出圈,河南正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宝藏,只要用对了方法,就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无限生机,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赵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