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拒绝菜品“黑盒”,让预制菜“预知”

2025年09月15日15:53

来源:大河网

凭借便捷、高效与标准化的特点,预制菜已悄然融入大众的日常饮食图景,成为现代消费模式变迁下一种不可忽视的餐饮现象。它的兴起,不仅是生活工作节奏加速的必然产物,也切实地为众多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舌尖上的幸福感”。最近,西贝预制菜风波引发了广泛的关注,预制菜对市场的碰撞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激烈讨论。

这是一次“价值真实”与“消费知情”的权益碰撞。当西贝的一份面食套餐售价59元时,消费者购买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还包括对厨师现场烹饪、食材即时加工的价值预期。而在现代餐饮工业化体系中,这些转化为了中央厨房为能够保证产品标准化和食品安全所进行的研发、品控和物流等一系列价值环节。最好的商业伦理从来不是“混淆成本与售价”,而是坚守交易的透明与本真。消费者有权知道支付的价格对应何种价值构成,正如有机食品标注其生产方式,转基因食品明示其成分属性,预制菜也应当坦诚其加工工艺。当企业选择模糊处理这些信息时,即便在法律意义上不构成欺诈,在商业伦理层面已经造成了价值表达的缺失。透明的价值传递才是建立长期消费信任的基础。

这也是“效率变革”与“传统认知”的模式碰撞。中餐烹饪历来强调“锅气”和“现炒”,这种传统认知与现代化中央厨房的标准化生产确实存在内核矛盾。而将标准化流程直接定性为劣质,实则陷入“手工必优越”的认知误区。日本便利店便当和西方快餐业的成熟经验表明,工业化生产同样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食品品质。最好的产业发展从来不是“退回小灶时代”,而是拥抱时代的进步并规范其应用。餐饮工业化是应对规模化扩张、品质控制和成本管理的必然选择,完全拒绝预制菜等于否定现代餐饮业的发展方向。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工业化的同时保持餐饮的本质魅力。

这更是“信息权力”与“选择自由”的责任碰撞。在信息不对称的餐饮市场,企业拥有产品信息的绝对优势,消费者则处于信息接收的被动位置。而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透明不再是道德选择,而是生存必需。最好的市场秩序从来不是“依赖企业自律”,而是构建权责对等的监督环境。西贝事件发生后,江苏省消保委的调查显示,62.8%的消费者曾遭遇预制菜冒充现做菜的情况,这反映出行业层面规范管理的缺失。我们需要建立清晰的预制菜标识制度,完善标准体系,加强监管力度,通过制度设计确保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同时为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西贝开放后厨又匆匆关闭的举动,象征着餐饮行业在透明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反复。这场风波终将过去,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值得长期思考。

透明不会摧毁信任,而是一切信任的基石。当消费者能够基于充分信息做出选择,当企业愿意坦诚展示产品的真实面貌,当市场建立起权责对等的规则体系,餐饮行业才能迎来真正健康的发展。预制菜不应是餐饮企业难以启齿的“秘密”,而可以成为技术进步与美食文化结合的新起点,让预制菜“预知”,以真实、真诚的样子赢得消费者尊重。(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先卓)

责编:韩淼宇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