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2025 年哈尔滨亚冬会的冰雪盛宴吸引全球目光时,一场无形的网络攻防战正在同步上演 —— 赛事期间累计遭受境外网络攻击达 27 万余次,其中 63.24% 的攻击源来自美国。这一数据深刻揭示了数字时代的安全困境:当我们的生活、经济、国家安全越来越依赖网络空间时,网络安全已成为必须坚守的“生命线”。9 月 15 日至 21 日,以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为主题的 2025 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展开,再次提醒我们:维护网络安全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网络安全是什么?官方定义清晰界定:“通过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对网络的攻击、侵入、干扰、破坏和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使网络处于稳定可靠运行的状态,以及保障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简单而言,就是在虚拟空间中守护信息与财产不受侵害的 “数字免疫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这一论断在数字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愈发凸显其战略意义。
从国家层面看,网络安全是主权边疆的重要屏障。亚冬会期间,境外势力通过云主机跳板对赛事信息系统和关键基础设施发动密集攻击,试图窃取敏感数据甚至制造混乱。这种攻击不仅针对体育赛事,更指向国家治理体系的数字化根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作为“数字经济的血管”,其安全直接关系能源、金融、通信等国计民生领域的稳定运行。在国际网络空间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网络安全已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战略制高点,是必须守住的“非传统安全”底线。
于社会而言,网络安全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当前,AI 驱动的自动化攻击正成为新威胁,黑客工具能在几分钟内发起大规模攻击,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都可能成为攻击目标。某自主品牌车企曾发生 OTA 系统被“绕过升级”的攻击事件,暴露出智能时代的安全隐患;2024 年金融与政务领域的深度伪造诈骗案件涉案金额超 25 亿元,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这些案例警示我们:没有安全保障的数字化如同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城堡。只有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才能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 "新质生产力",让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安全发展。
对个人来说,网络安全是数字生活的基本保障。随着 AI 技术的滥用,深度伪造语音诈骗、智能家居被远程控制、摄像头画面被窃取等风险日益增加。当黑客能用 AI 合成亲友语音骗取钱财,当智能门锁漏洞可能让家门洞开,网络安全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与每个人的财产安全、隐私保护息息相关的 "日常必修课"。在个人信息成为核心资源的时代,维护网络安全就是守护个人数字权益。
面对复杂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需要构建 "国家主导、企业协同、个人参与" 的综合治理体系。国家层面应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落地实施,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布局后量子加密等前沿技术,为网络安全提供制度和技术双重保障。企业作为网络运营的主体,必须履行安全责任,将 AI 安全预算纳入必要投入,建立专门安全团队,落实等级保护制度,尤其要加强智能设备的漏洞管理和数据防护。
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参与者,每个公民都应提升安全素养:养成定期更新设备补丁、开启多因素认证的习惯;警惕陌生邮件和语音请求,特别是涉及转账的场景;不随意向 AI 工具泄露敏感信息,避免成为 Prompt 注入攻击的目标。在宣传周期间,更应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参与应急演练,将安全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从首次举办网络安全宣传周到如今的第十年,我国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但面对 AI 攻防的新挑战,网络安全永远在路上。让我们以今年宣传周为契机,凝聚“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共识,共同构筑捍卫国家主权、保障社会稳定、守护个人权益的数字安全屏障,为建设网络强国、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河北金融学院 杨金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