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视频平台的浪潮中,“第一杯,敬自己”的话题席卷全网。镜头前,人们或举酒杯、捧茶盏、端奶茶,将坎坷遭遇与平凡日常裹上幽默外壳坦然分享。有人致敬自己的倔强,虽被生活重击却依然挺直脊梁;有人致敬自己的勇敢,一步步走出原生家庭的阴霾;也有人致敬自己的坚持,哪怕尚未功成名就,却已倾尽所有努力。这份敬意,源于我们面对困境的坚韧、探索生活的热忱,以及始终与自我同行的清醒。
敬在困境“倔强”的坚韧,于暗夜中仍向光。平凡人生少有“开挂”剧情,更多的是与生活较劲的倔强时刻。“小镇做题家”在无数次简历被拒后仍修改至深夜,终获offer;单亲妈妈背负“终生不嫁”的协议送外卖,最终买房开店打破束缚;听障女孩靠着读唇语和反复练习,成为出色的客服专员。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暂停键:有人在医院一边应对客户需求,一边照料家人;有人在车库熄火后,借一首歌的时间消化委屈,次日依旧赶路。正如有人写道:“我没有伞,所以必须努力奔跑。”这些摔碎又拼起的瞬间、扛住压力的坚持,都是生命最真实的力量。即便被生活重锤,我们仍能从泥泞中站起,将磨难一饮而尽,带着伤痕继续向前。这份敬意,敬的不是一帆风顺的幸运,而是哪怕跌跌撞撞,也没放弃往前走的自己。
敬对生活“好奇”的热忱,于尝试中寻彩蛋。“三分钟热度”常被视为“半途而废”,但在“敬自己”的叙事里,那些浅尝辄止的探索,成了生命馈赠的惊喜。报名口语班却不敢开口、买了绘画工具只画几次便搁置,这些看似“未完成”的尝试,未必是遗憾:学习口语时积累的勇气,可能让你在国际会议上主动发言;绘画培养的审美,或许让你的PPT设计脱颖而出。在“35岁危机”与“内卷”的焦虑下,我们总以“结果”定义努力,仿佛未修成正果便失去意义。但世界既需要冠军,更需要勇敢的探索者,哪怕只是间歇性的热血,也是为生活释放的多巴胺,让我们在试错中收获意外“彩蛋”,始终对未知保持好奇。这份敬意,敬的不是次次成功的幸运,而是哪怕浅尝辄止,也愿为热爱出发、不缺热血的自己。
敬与自我“同行”的清醒,于选择中守本心。传统意义上,“敬酒”的对象多是父母、师长、领导,我们习惯把致敬留给他人,把自己放在被遗忘的角落,甚至碍于情面不敢对不合理请求说“不”,最终陷入劳累与内耗。而“敬自己”的风潮,让更多人学会清醒地关照自我。学会拒绝,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自爱。它帮助我们建立更健康、更自在的人际关系,让我们从“讨好型人格”中解脱出来。敬自己,是敬那个逐渐温柔而有原则、善良却带锋芒的自我。人生之路难免被外界期待裹挟,但清醒的自我认知,是我们不迷失的底气。这份敬意,敬的不是迎合他人的圆满,而是即便面对纷扰,也敢守住边界、不丢自我的自己。
人生的路终究要自己独行,那些不为人知的坚持、将自己从困境中拉起的力量,永远值得敬意。此刻,无论手中是咖啡、茶水还是白开水,都请为自己郑重碰杯。 (南京理工大学 王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