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自闭症学生通过评估入学:别让“拒绝”先于“评估”

2025年09月16日17:39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自闭症学生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报到当天被拒入学,引发关注。9月14日,记者从学生家长处获悉,该学生已于12日通过专业评估,确定具备就读能力,目前已顺利办理报到手续。15日上午,广东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了该消息。该学生父亲告诉记者,参与评估的是4位业内权威专家。被评估的除了自己的孩子,还有另外一名自闭症学生。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自闭症学生从“被拒入学”到“最终报到”的转折,是舆论推动下的圆满结局,也暴露了特殊学生入学保障机制的漏洞——当“拒绝”先于“评估”,公平教育的大门便已悄然关上一道缝。

事件的起点本不该充满波折。该学生经省残联选拔推荐、成功录取,却在报到当天因“自闭症”标签遭遇校方“不要入读”的意见。这一行为背后,是对自闭症群体的刻板认知,更是对“专业评估”这一关键环节的漠视。校方未先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就读能力,便以“特殊”为由预设障碍,本质上是将教育责任让位于对未知风险的回避,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准则。

所幸,舆论关注与省残联的介入,让“专业评估”及时补位。专家在完成评估后一致认为,两名自闭症学生,在同类患者中属于非常轻的程度,完全可以进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就读。只要给予一定帮助,两名学生是可以顺利完成学业的。再理想一点的结果是,发掘出他们的特长,加以引导,他们在某些领域可能还会有所作为。这一结论不仅推翻了校方最初的主观判断,更印证了“评估优先”的必要性——特殊学生的入学资格,不该由“疾病标签”决定,而应交给科学、专业的能力评估。当评估机制缺位时,校方的“想当然”会成为阻碍;当评估发挥作用时,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为特殊学生打开求学通道。

从“被拒”到“入学”,这场风波虽以利好收尾,但背后的问题仍值得深思。为何非要等到舆论倒逼,专业评估才会启动?为何部分学校面对特殊学生,第一反应是“拒绝”而非“评估”?究其根本,是部分教育机构缺乏对特殊教育的责任意识,也缺乏常态化的特殊学生入学评估机制。若每所学校都能将“专业评估”作为特殊学生入学的前置流程,而非舆论压力下的补救措施,自闭症学生入学难的问题便能从源头得到缓解。

教育的本质是包容与唤醒,而非筛选与排斥。对于自闭症学生而言,一张录取通知书不应是终点,一次公平的评估机会才是起点。期待此次事件能推动更多学校建立常态化的特殊学生入学评估机制,让“评估”走在“拒绝”之前,让每一个渴望知识的特殊孩子,都能无需借助舆论,便顺利走进校园的大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