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西贝道歉仍翻车?背后原因不只是“预制菜”

2025年09月17日10:16

来源:大河网

近日,西贝莜面村被曝出部分菜品使用预制菜,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从罗永浩在个人社交平台的吐槽到网友曝光的后厨照片,从最初创始人的矢口否认到官方迟来的致歉回应,这场围绕“预制菜”的争论持续发酵,不仅让一直以来号称“现做现卖”的西贝陷入信任危机,更将整个餐饮行业的预制菜使用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从品牌承诺到现实落差,暴露的是餐饮从业者与消费者间的信任裂痕。长久以来,西贝以“好吃不贵”“明厨亮灶”等标签吸引消费者,其宣传中反复强调“现制现做”,让不少消费者愿意为其溢价买单。但扪心自问,21元的“预制”馒头真的不贵吗?此次西贝被曝出多款菜品实为预制菜复热,且从未在菜单中明确告知,这种“隐性条款”显然违背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在餐饮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今天,预制菜的合理使用已成行业常态。此次大规模消费者的不满,究其本质,或许并非仅仅针对预制菜本身,更是对品牌“宣传与实际不符、价格与质量不符”的受骗感,是对知情权被忽视的抗议。这种信任的崩塌,远比一次食品安全问题更难修复,毕竟在竞品如此多的情况下,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始终离不开“真诚”二字。

从儿童定位到食材争议,凸显的是品牌价值主张与实际运营的深层背离。可以说,瞄准儿童群体是西贝几年来经久不衰的一大原因。西贝着力打造“儿童友好”形象,从2017年就喊出“家有宝贝,就吃西贝”的口号,发展家庭友好餐厅,不仅推出专门的儿童餐,更以“营养、安全”为卖点吸引家庭客群。成人就餐往往并无太多忌口,但带着孩子出门势必要照顾孩子的口味,许多家长正是出于对西贝食材品质的信任选择消费。相比于其他快餐店,西贝在价格上并无优势,但门前却常排起队伍长龙。此次风波中,有网友进一步曝光,西贝儿童餐食材不仅是预制品,部分还含有较多食品添加剂,一些食材的原料保质期甚至长达24个月。“一岁的宝宝吃两岁的菜?”网友一针见血的评论令人心惊。难道所谓“儿童餐”只体现在了份量小、餐具多上?这一发现彻底触及家长的底线。对儿童餐的核心诉求,无外乎食材的新鲜与干净。西贝一边打着“关爱儿童饮食健康”的旗号大肆溢价,一边使用与普通菜品无异甚至更不健康的冷冻预制食材。这种口号与实际的严重割裂,不仅是对消费者信任的二次伤害,更与其多年构建的品牌价值根基背道而驰。

从行业潜规则到公众审视,折射的是预制菜发展中的透明化短板。西贝的预制菜风波并非个例,近年来,从连锁火锅品牌到高端中餐厅,诸多餐饮企业都曾因预制菜的使用问题引发争议。此类事件层出不穷,背后反映出的是整个行业在预制菜使用上的“遮遮掩掩”。一方面,企业依赖预制菜降低人力、时间成本,实现标准化出品;另一方面,却因担心影响品牌声誉或引发消费者抵触,选择隐瞒相关信息。事实上,随着冷链技术的成熟与消费者认知的提升,预制菜本身并无原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透明、是否合规”。正如部分率先公示预制菜使用清单的餐饮品牌所证明的,坦诚沟通并不会引发客户流失,反而能赢得消费者的理解与信任。行业若想摆脱“预制菜=低品质”的刻板印象,就必须打破信息壁垒,建立起清晰的标准体系与告知机制。

诚然,很多人承认“预制菜是餐饮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预制菜也符合安全标准”,这并非全无道理。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餐饮门店面临房租、人力等多重成本压力,受制于商场“明火禁令”,预制菜确实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以此为借口,忽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此次风波中,西贝的被动之处在于,其既未提前与消费者建立有效沟通,也未在争议爆发后迅速拿出让人认可的解决方案,反而陷入“越描越黑”的困境。

餐饮行业的竞争,终究聚焦于口碑与信任。西贝此次“预制菜”风波给整个餐饮行业敲响了警钟。标准化发展与消费者信任并非对立关系,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以真诚态度面对公众、以透明机制规范运营、以品牌定位约束自身。未来,如何明确预制菜的制作使用标准、建立完善的公示制度、平衡成本控制与品质保障,将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破解的课题。而对于西贝来说,唯有正视此次危机,做出切实的改进行动,才能重新赢回消费者的心。毕竟,仅靠嘴上说说“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只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对品牌发展毫无益处。(山东大学 杜雨彤)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