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行情太好了,现在短剧就缺老太太,你们的生活经验就是演技”“六七十岁的长辈演员严重紧缺。有剧组为寻‘霸总爹’开出日薪5000元”……近段时间,各大短视频平台不断推送着类似内容——视频里,主讲人情绪饱满,极力渲染退休后投身短剧拍摄的种种“好处”。
毫无疑问,在短剧热的当下,这类消息很容易不断撩拨着有时间、有梦想的银发族。然而,“银发演员梦” 背后的现实却与宣传相去甚远,所谓“风口”实为精心设计的陷阱。
从行业需求看,“银发演员”本就是伪命题。据业内人士以横店为例介绍,作为全国最大影视基地,横店演员资源充足,技术层面通过化妆造型就让中青年演员饰演中老年角色已成熟有效,既提升效率,又避免使用老年演员潜在成本。而目前短剧女主日薪约8000元,所谓“霸总爹”日薪5000元,要么是噱头,要么是配合高价培训班的营销手段。
更需警惕的是,培训机构宣称“零基础速成”“日薪1500元”,实则暗藏玄机——真正适合中老年人的特约演员日薪仅400—600元,且戏约极不稳定;演员证申领有年龄限制,群演多要求45岁以下,零基础素人根本难接戏。所谓“成功案例”如“57岁成功姐姐”“76岁学员”,入学前本就有深厚艺术积累,绝非普通退休老人可复制。
由此不难看出,此类“梦想营销”的本质,是收割银发族的退休金。培训费用高昂,3个月班近3万元,加上生活成本总成本超3.6万元。老年人省吃俭用攒下的养老钱,可能被虚假承诺掏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营销模式利用了银发族“不愿落幕的人生”心理,将“自我价值实现”异化为“付费试错”,让本应安享晚年的群体陷入“梦想破灭”的困境。
从市场监管角度,此类“梦想营销”与行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涉嫌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这些夸大其词的宣传,诱导银发族怀揣不切实际梦想踏入陷阱,损害消费者权益,也阻碍短剧行业健康发展,亟待严肃规范。
那么,如何破解此乱象呢?需多方合力。从监管层面,相关部门应依据广告法,严打培训机构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行为,规范演员招募的年龄与资质标准,维护市场秩序;短视频等平台需压实责任,建立内容审核机制,对夸张表述标注提醒,避免算法过度推送“造星神话”。
社区与家庭要筑牢“安全网”。社区可开设老年艺术课堂、组织文艺活动,提供低成本、高参与度的自我实现平台;家庭应加强与老人的沟通,帮其理性看待“网红梦”,识别虚假宣传,守好养老钱。
更深层来看,是如何为银发族创造更多元、更安全的自我价值实现路径。随着老龄化加深,银发族有大量空闲时间和强烈的社会参与需求,这不应被资本异化为“流量变现”的工具。社会需为此更多的出主意想办法,比如按照国家已出台的《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等要求,积极完善老年教育体系、推进“银龄行动”等志愿服务项目、开发适合的兼职岗位,让他们在安全、有尊严的环境中发挥余热,既发挥余热又获报酬。
当短剧风口刮向银发群体,更需清醒认识到,真正的“银发价值”不该被噱头包装,更不能成为被无情收割的对象。唯有政府、社会、社区、家庭等共同构建安全务实的支持体系,才能让银发族在安享晚年的同时,以健康可持续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对“银发演员梦”最切实的回应。(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