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者,是单位里的“顶梁柱”,是单位中最宝贵的资源。他们如耕牛拓荒,不计个人得失、主动揽活,如引擎推动,不畏路途艰难、勇于担当。然而现实中“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困境却如无形枷锁,束缚了做事的手脚,冷却了滚烫的心。
“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困境来自管理与机制的双重漏洞。一方面,有些管理者缺乏对干事者失误的理解与包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紧抓差错而无视付出,苛责失误而漠视初心,忽视了其背后的努力与创新尝试,让勇者胆寒、勤者心累。另一方面,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不能客观区分“因循守旧少出错”与“开拓创新偶失误”,只重结果不观过程、只看错误不计贡献,便事实上放任了“佛系”“躺平”的错误事业观。
当“避责文化”取代“担当文化”,干事者的热情会被浇灭,从“我要干”变成“要我干”,从“不怕试”变成“不敢试”,从积极进取变得畏首畏尾。而组织也将陷入创新停滞、效率低下的循环,组织的活力也从源头悄然流失。
破解这一困境,一要管理者当有容人之量、识人之明。当干事者出错时,不急指责,而是俯身去看,若是能力不足,便浇灌知识的养分,若是风险太大,便撑起保护的伞盖,让干事者在庇护下成长。二要考核评价体系科学清晰、重视实绩。将干事的态度、创新的尝试与最终的成果结合起来,让付出被看见、让贡献被认可、让实干者得实惠,真正做到“以实绩论英雄,为担当者担当”。三要干事者提升本领、强化韧性。在繁杂工作中坚守为事业拼搏的初心,以终身学习的姿态提升本领,让干事的每一步都更扎实,尽可能减少失误的产生。
一个单位、一个社会的活力迸发、蒸蒸日上,靠的是每一位奋斗者的笃行与拼搏。莫让干事者寒了心,就要守护好干事行动热情与担当勇气,让干事的热忱转变为踏碎险阻、阔步向前的力量,让发展的印记刻满前行的每一寸土地。(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续月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