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铭记“九一八”,以文化之力唤醒历史记忆

2025年09月17日11:14

来源:大河网

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长鸣的警钟。近日,电影《731》发布全球上映海报:9月18日起,电影《731》将在全球多地公映。这不仅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叩击——用光影为笔、以史实为墨,把那段浸满血泪的历史重新拉回人们视野,让血色记忆冲破地域与语言的壁垒,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警示,更是以文化之力守护历史记忆的生动实践。

文化的力量,从来不只是记录,更是唤醒。当我们以艺术之名揭开历史的伤疤,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让真相照亮未来。

文化是历史的活态载体,更是民族记忆的守护者。当《731》以"EVIL UNBOUND"(罪行无界)的英文名走向北美院线,当它在英法德美韩等全球多地银幕亮起,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部电影的海外发行,更是中国历史叙事走向世界的突破。侵略者曾企图掩盖的真相,终究要在人类文明面前袒露无遗。过去,我们靠文献、靠口述、靠纪念馆里的实物留存记忆;如今,《731》用电影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让历史“活”了起来。姜武、王志文等演员的演绎,把受害者的痛苦、抗争者的不屈具象化,让观众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仿佛走进那段黑暗岁月,切身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人性的光辉。灯塔专业版显示,截至9月10日,影片预售票房已超4000万元,首日排片占比超98.9%,这份热度背后,正是公众对历史记忆的珍视,是文化唤醒集体记忆的有力证明。

让历史说话,用文化传播,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但教科书需要被阅读,清醒剂需要被吸收。电影《731》通过银幕艺术,将哈尔滨平房区那段黑暗岁月具象化,让细菌战研究的残酷、人体实验的反人类罪行,成为可感可知的历史见证。这不是渲染苦难,而是还原真相;不是煽动仇恨,而是呼唤和平。文化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跨越时空,让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情感共鸣中达成认知共识。

和平的信念,需要在全球对话中筑牢。影片不仅在国内上映,更将于9月18日登陆北美院线,还将走进英法德美韩等全球多地影院。这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把中国人民的苦难记忆,变成警示全人类的“教科书”。影片全球上映的深层意义,在于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历史观、战争观、和平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以和为贵",但我们深知:真正的和平,建立在对历史的共同铭记和对正义的共同坚守之上。据中国抗战纪念馆统计,截至目前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设立了抗战主题纪念设施,这是人类文明对历史真相的集体认同。文化输出的本质,是让世界理解中国从苦难中走来的坚韧,对和平发展的执着。

守护历史记忆,既要“记牢”更要“讲好”,文化传播的创新是关键。过去,提起历史教育,有些人总觉得“严肃”“沉重”,难以走近年轻群体。但《731》的创作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没有刻意渲染血腥,而是通过扣人心弦的剧情、有血有肉的人物,让历史故事既有思想深度,又有传播力度。影片海报和预告片明确标注“未满18周岁请谨慎选择观看”,这份细致既体现了对历史的敬畏,也考虑到不同观众的接受度。这启示我们,铭记历史不必总是“苦大仇深”,用大众能接受、喜欢看的文化形式,比如电影、纪录片、短视频等,让历史从书本里“走出来”,才能让年轻一代真正读懂历史、敬畏历史,让记忆的火种代代相传。

九十多年过去,“九一八”的警报声依然年年响起。它提醒我们:历史从未远去,它沉淀在民族基因里,流淌在文化血脉中。当我们用电影、文学、音乐讲述历史,正是以文明之力对抗遗忘,用人类共通的情感连接彼此。愿每一次银幕点亮,都是对逝者的告慰;愿每一段记忆传承,都让和平的信念生生不息。

以文化之力,让历史记忆鲜活起来;以人类之名,让和平信念永续传承。这才是对"九一八"最好的铭记,对历史最好的告慰。(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