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浙江杭州闲林街道通报:52岁女子涂某某在闲林中路附近空地散步时,不慎接触废弃氢氟酸后中毒,经抢救无效于9月14日凌晨身亡。目前,氢氟酸来源仍在调查中。
市民日常散步竟遭遇“死亡陷阱”,这样的悲剧令人心惊。氢氟酸被称为“化骨水”,其危险性早已写入法规:作为《危险化学品目录》中“急性毒性”最高级别的物质,皮肤接触即可致命,其生产、储存、运输、废弃处置全流程都有严格规范,必须由专业机构处理,绝不容许随意丢弃。
但现实中的管理漏洞,却让这种“毒物”轻易闯入了公共空间。从事件细节看,现场不仅发现了致害氢氟酸,警方后续还挖出两壶同类危险品,说明隐患并非孤立存在;而此前浙江环卫工人因垃圾中强酸受伤的案例,更印证了危化品管理的普遍性疏漏。更令人不安的是,网购平台上“氢氟酸溶液”等产品可随意购买,部分销量超4000件——如此高危化学品的流通竟如此宽松,无疑为公共安全埋下定时炸弹。
追溯此次悲剧,拆迁区域的管理失责尤为刺眼。据网友透露,事发地为征收后未动工的闲置地块,长期未封闭管理,周边居民常在此散步、种菜,而氢氟酸疑似拆迁遗留物,因容器老化泄漏致害。这暴露的不仅是拆迁工作“拆而不管”的潦草,更是对“安全收尾”的漠视:既然是拆迁区域,为何不彻底排查清理危化品?既然允许居民进入,为何不履行安全保障义务?
从法律层面看,随意丢弃危险化学品可能构成污染环境罪或危害公共安全罪,相关责任必须依法追究。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彻查堵住制度漏洞:氢氟酸的原主人是谁?为何会被遗留在拆迁现场?当年的拆迁验收如何通过?危化品监管链条在哪个环节断裂?网购平台的销售监管为何失效?
大数据时代,查清这些问题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查到底”的决心。不能让“工作后遗症”成为夺命元凶,更不能让“管理疏漏”成为常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是口号,而是要体现在对每一起公共安全事件的较真上——唯有追出所有责任方,让失职者付出代价,才能告慰逝者,给公众一个安心的生活环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殷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