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甘肃某职校大二女生在宿舍独自分娩,网传“失血过多去世”系谣言,校方证实母婴平安,已送医并由家属照料。
一纸“母婴平安”的通报,未能掩盖这场发生在高校宿舍里惊心动魄的生育孤局。当大二女生在集体生活空间独自完成分娩时,所谓“平安”背后,是一个年轻生命与死亡擦肩而过的残酷现实。这并非偶然事故,而是教育系统多重防护机制连续失守的必然结果,我们需要直面的是,整个支持体系为何会让一个女性陷入如此孤立无援的境地?本可避免的失守背后,谁领失职的责任?
性教育真空,导致知识匮乏不容回避。事件中最令人心悸的细节是:怀孕周期长达数月,当事人却始终处于“无人知晓、无处求助”的状态。这暴露出性教育的形式化痼疾:当学校仍将性知识局限于生理卫生章节,当家庭仍视性话题为禁忌,当社会仍用“纯洁”叙事替代安全性行为教育,实则构建了一个信息黑洞。
值得注意的是,甘肃某职校的案例绝非孤例。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0%的学生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其中有30%的研究生有过所谓的“约炮”经历。然而,与开放的性观念相比,许多学生缺乏必要的性知识。调查发现,仅有52%的大学生在学校接受过正规性教育,而首次性行为时未采取避孕措施的学生比例高达15.61%。这些情况导致一些学生在学生阶段遭遇意外怀孕,其中94%选择了人工流产。值得警惕的是,教育内容往往回避实操性指导(如避孕措施使用、早孕体征识别),导致学生面临真实风险时毫无应对能力。这种“防早恋”重于“教保护”的教育逻辑,实则是将道德教条置于生命安全之上。
管理机制异化,健康监测有盲区执行有偏差。宿舍管理聚焦电器使用与晚归登记,却忽视学生身体形态的明显变化;辅导员制度停留在事务性通知,未能建立信任型师生关系;健康体检流于形式,错过关键干预时机。这种“见事不见人”的管理模式,暴露出高校育人本质的异化。
更深远的问题在于,高校校内既无匿名心理咨询渠道,又缺乏避孕药具自助设备、保密性医疗咨询等服务,应对学生性健康危机的制度化安排先天不足。当学生因恐惧处分、污名化而选择沉默时,所谓“管理”实则成为将学生推向孤立境地的帮凶。
责任框架失衡,性别视角缺失的社会代价。舆论焦点集中于女生“不自爱”,却鲜有人追问男方在避孕中的责任承担,这种指责受害者的叙事模式,折射出性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本质。社会对男性性责任系统性淡化,实则是纵容风险转嫁的文化共谋。可见,事件中男方责任的集体性沉默值得深思。
同时需警惕职校污名化叙事。将事件归因于“职校管理混乱”,无异于回避普通高校同样存在的性教育缺失问题。数据显示,本科院校大学生意外怀孕率并不显著低于职校,这恰恰说明这是跨越学校层级的系统性症结。
追责个体无意义,从应急补救到源头预防才是根本。此次事件是性教育缺位、管理机械化和支持断层叠加的结果,因此,寻求破局的出路,还需要多系统协同响应。高校应该将性教育从选修升格为必修课,引入参与式教学,建立“性健康导师”制度;卫健部门与高校合作设立校园药具免费领取点,破除获取障碍。
强化高校管理机制,因势利导不断升级。应该培训宿管人员基础医疗观察能力,建立“宿舍—辅导员—校医”三级预警机制;开设匿名咨询通道,保障求助者的隐私安全;完善危机应对预案,明确非惩罚性救助原则。
从另一个角度看,需要家庭社会联动。可以探索开发家长性教育指导工具包,扭转“无性即安全”的错误认知;推动媒体正面宣传避孕责任共担理念;探索校园母婴支持措施,比如临时托育服务,为选择生育的学生提供学业保障。
这场宿舍里的孤独分娩,最终成为照彻系统漏洞的强光。比追问“谁该担责”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构建真正安全的环境”。当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坦然获取性健康知识,当每一次求助都能得到及时回应,当每一次意外都不再演变成生死考验,我们的教育才算真正守住了底线。生命的重量,不应由个体在沉默中独自承担。(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