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的展厅里,一枚“飞天飘带”书签静静陈列:飘带弧度复刻自北山石窟的供养人像,绳结设计融入川东竹编技法,金属夹页处隐刻着“宝顶山造像记”的微型铭文。这枚诞生于西南地区的文创,没有刻意标榜地域符号,却因深植文化肌理,成了年轻人争相收藏的文化信物。反观当下不少文创市场,从北方古城的脸谱摆件到南方水乡的乌篷船模型,多陷入“符号粘贴”的套路,看似琳琅满目,实则千篇一律。这枚书签的走红,恰为破解文创同质化困局提供了一个答案。
好的文创,从来不是文化符号的简单移植,而是对文明内核的深刻转译。大足石刻的价值,不只在佛像造像的精美,更在千年间工匠们“以刀为笔”的匠心传承与“慈悲济世”的精神表达。那枚书签的飘带弧度,历经十数次调整才贴合造像原有的舒展气韵;绳结的编织方法,源自当地非遗传承人手把手的指导。这种对文化细节的敬畏,正是许多文创所缺失的——有的将长城图案印在水杯上便称“国潮”,有的把京剧脸谱贴在笔记本上就算“传统”,剥离了背后的历史脉络与人文温度,终究难以长久。从“马踏飞燕”丑萌玩偶的出圈到“贵妃香囊”的热销,全国范围内受欢迎的文创,都遵循着“读懂文化再创作”的逻辑:唯有扎根文明土壤,文创才能长出独特的生命力。
文创的吸引力,在于让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产生共鸣。“飞天飘带”书签的走红,不仅因文化底蕴,更因实用设计:可调节的绳结适配不同厚度的书页,金属夹页兼具书签与便签夹功能,满足了学生、上班族的日常需求。这呼应着当下文创消费的核心诉求——年轻人需要的不是陈列的摆件,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文化搭子”。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3.7%,其中实用型文创占比超六成。从敦煌研究院的DIY丝巾小程序到三星堆的“健身达人”青铜像摆件,那些既能传递文化、又能服务生活的文创,总能跨越地域界限打动人心。这印证了一个道理:文化传承不必曲高和寡,当文创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就能成为流动的文化载体。
青年力量的参与,让文创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维度。为打磨“飞天飘带”书签,当地高校的设计团队多次潜入石窟临摹、用3D扫描技术还原造像细节,还开发了配套的数字藏品,让无法亲临石刻的观众能在线拆解设计灵感。这种“传统技艺+青年创意+数字技术”的模式,正在全国各地上演:苏州学子用苏绣技法设计文创服饰,西安青年将秦腔元素融入潮玩,敦煌志愿者开发线上文创工坊。青年群体以当代视角解读传统,用新技术降低文化体验门槛,让古老文明在年轻世代中焕发新生。这正是文化传承的活力所在——每个地域的文化火种,都能通过青年创意转化为国家文化自信的基石。
从大足石刻的一刀一刻,到书签上的一缕飘带,文化的传承从来都藏在这些细微的创造里。这枚来自西南的文创,恰似一个缩影:当每个地方都能沉下心读懂自身文化,用匠心与创意搭建传统与当下的桥梁,无数优质文创便会汇聚成文化复兴的磅礴力量。而那些带着温度的文创物件,终将带着文明的记忆,在日常里生根发芽,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鲜活注脚。(重庆大学 张天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