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都N视频、南都校探发起《在校园和家庭,批评孩子的边界在哪?》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超九成受访者希望教师避免批评学生“阴阳怪气”、人身攻击。其中97.1%认为在惩戒批评学生时应尊重孩子人格尊严;94.93%认为要避免当众羞辱,93.48%认为不得使用侮辱性词汇(如“蠢”“没出息”“废物”等)、不得人身攻击(嘲讽孩子样貌、生理缺陷等)……
调查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家长并不否定教师开展批评的教育作用。对于教师批评学生,目前共性的态度和认识,是“批评不是不可以说,而是该怎么说”,也就是说,如何守好批评学生的“边界感”,才是家长和社会最关注,而且也是与批评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敏感点”和“关键点”。
教师批评学生,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错误,纠正不良行为,实现全面健康成长与发展。同时,中小学生大都处于未成年阶段,保护其身心健康成长权益是全社会的法定责任和义务。从中小学生个体成长特征而言,没有问题缺点、不发生错误是不可能的,在发现和纠正问题错误中成长,才是育人的目标和初衷。因而,兼顾未成年人成长实际、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以及育人规律要求,是教师批评学生并实现批评育人的原则和基础,也是教师评学生的“边界性”要求,值得每位教师关注反思和践行。
教师批评学生主要依托语言教育和惩戒手段进行,守好批评学生的“边界感”,关键要守好语言边界、行为边界和评价边界。其中守好语言“边界”是首要。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规约行为、塑造心灵的“刻刀”。如何让学生知错能改成长发展,关键要指出错误、指明方向、引导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尖酸刻薄、嘲讽挖苦、怒斥责骂、贬低羞辱等,都会让学生颜面尽失、尊严扫地、自卑郁闷甚至心理受挫,不仅起不到知错即改的作用,反而会成为践踏和贬损学生人格尊严、挫伤上进积极性和学习成长动力的负面“压石”。不仅起不到批评作用,反而会导致学生反感、愤怒等不良情绪出现,导致事倍功半。因此,教师批评学生一定要摒弃挫伤学生人格尊严的情绪化言语,用更正向、更有智慧、更有温度的语言,守护孩子的心灵,指引他们朝着更阳光的方向发展。
教师批评学生要守好惩戒的行为“边界”。批评也是一种惩戒表达,教育不是不需要惩戒,而是需要科学到位且更具育人温度的惩戒。《中小学生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界定了科学惩戒的规则和规矩,教师批评学生时一定要“心有规则、行有边界”,不仅不能有过激言辞的“软暴力”,更不得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硬暴力”。要结合学生身上发生和出现的问题情节、类型、后果危害等,分类做出契合学生实际、契合惩戒原则、契合批评目的和育人初衷的行为选择。同时积极做好学校、班级批评惩戒与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家校惩戒信息沟通、引导家长配合、督促家长做好返家后教育疏导、压力化解和成长引导等“后半篇文章”,让批评的惩戒表达科学精准、合法守规而且更加人性化,更具管理智慧善意,更有家校合力效应,达到预期的批评教育目标。
教师批评学生要守好评价“边界”。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可塑期和发展渐进期,出现问题、触犯校规校纪、发生错误行为,都是可以理解也是成长特点。教师批评学生一定要用全面眼光来看问题,用发展的态度来做引导,从弯下身子的角度去看学生的错误,而不能“一棍子打死”粗暴判断,更不能终极判决式简单裁定。要坚信学生的可改变性,从发展角度给学生留足改进的空间和机会。要坚持人事分开、对事不对人,避免过分简单评价,导致否定现在、封堵未来的育人大忌,为每个孩子正视错误、改正错误、抛下错误进而健康成长“留白”。
教师守好批评学生的“边界感”,需要教师自我提升和完善,从改进育人方法、提升育人素养、涵养育人智慧方面努力,但也更需要从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规约支撑。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将批评学生的艺术、教育批评的禁忌、育人智慧的锻造等纳入师德师风教育体系,将惩戒规则、道德规范、法纪规约等纳入警示教育范畴,将教师心理健康和情绪健康教育提上重要日程,从素养提升、师德涵养、情绪完善、育人正念等角度进行教育引导、监督规范、提升锻造,进而让教师成为一个会批评、善批评、善育人的智慧型园丁,让批评在育人过程中散发出动人的光芒。(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许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