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而且可以预见,过紧日子不是一阵风,而是要变成习惯。如何把紧日子过成好日子,无疑考验着广大党员干部的智慧和担当。
紧日子不等于“苦日子”。当前,有个别干部,面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提出的“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进一步拧紧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他们就简单地将过“紧日子”等同于过“苦日子”,认为紧日子就是要勒紧裤腰带,缩减开销,甚至连日常的生活质量都要打折扣,这是有失偏颇的。党中央要求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其根本目的是“杜绝奢靡”而非“禁止合理支出”,是“优化资源配置”而非“一刀切紧缩财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各级政府要办的大事难事还有很多,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才能做好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加法”,才能从财政收入“蛋糕”中切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国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科学技术等支出是主要组成部分,也印证了这一点。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单纯追求省钱;而是要理性地用钱,要精打细算,确保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比如一些地方不盖一座豪华办公楼,却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来一个普惠幼儿园,以解决群众“入园难”难题;再如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时,不再高档宴请搞酒桌热度;而是静下心来谋发展,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夯实经济根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又如一些地方在民生投入时,谨慎安排“锦上添花”;优先保障“雪中送炭”。政府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等措施,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关键处、花出最大效益。
紧日子也可过成“好日子”。党政机关大幅压减不必要的公务开支,带头过紧日子,不仅能够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还能够激发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积极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样的紧日子何尝不是“好日子”!(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