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谨防学术之“窃”:标识下的光影游戏

2025年09月17日16:51

来源:大河网

假冒之事,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发布郑重声明,揭示部分机构或个人存在严重侵权行为:擅自冒用学会及所属机构名义,在办公场所公然张挂使用学会标牌标识,用于招揽合作与投资业务,部分机构擅自张挂学会标识、冒用学术名义的现象悄然滋生,犹如学术园地中的杂草,若不及时清除,必将侵蚀学术殿堂的纯洁与尊严。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学会声誉,更愚弄了公众。正如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当标识失去真实,权威便成无本之木,社会诚信的基石也将随之动摇。

某知名文化学会近期就遭遇了此类侵权。一家商业培训机构未经授权,擅自在其办公场所张挂该学会的标牌标识,并以学会“合作单位”名义招揽学员、收取高额费用。直至学员发现课程质量与学会声誉严重不符,此事才得以曝光。虽然学会最终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身权益,但此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面对层出不穷的假冒现象,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作壁上观。

那么,面对此类乱象,我们应当如何作为?首要的是练就一双慧眼。公众在选择服务机构时,务必“察其言,观其行”,主动通过学会官方渠道核实合作信息,不轻信宣传材料上的标识与名头。其次,要发扬“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发现可疑情况,应及时向相关学会或市场监管部门反映,形成社会监督的天罗地网。各学会亦应恪尽职守,加强标识管理,定期公开合作信息,让侵权者无处藏身。最后,要牢记“勿以恶小而为之”,任何机构都应坚守诚信底线,以实力赢得认可,而非借助虚假光环牟利。

诚信是学术与社会生活的基石。当每一个机构都能珍视自己的名誉,当每一个人都能为维护学术纯洁贡献力量,我们就能共同守护一个清朗、可信的社会环境。让我们铭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以行动捍卫真实,用诚信照亮未来。(吉林化工学院 李斌)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