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本是沟通群众、说明情况的方式,可一旦变成“惯性”,就成了回避责任的“软抵抗”。有的干部面对群众诉求,先忙着找理由:“政策就是这么规定的”“不是我不办,得按流程来”;把“解释”当“免责金牌”,却绝口不提“怎么解决”;有的部门遇到问题,习惯“层层转发”“开会部署”,文件发了、会议开了,就算“有交代”,至于群众的急难愁盼是否缓解,全凭“运气”。这种“只说不做”的解释,本质是“不想办”“不敢办”的懒政怠政,消耗的是群众的耐心,透支的是政府的公信力。
为民服务不是语言艺术,而是行动艺术。群众找政府办事,要的不是漂亮话,而是实在结果。少些“再等等”的解释,多些“马上办”的行动;少些“没办法”的推脱,多些“我来办”的担当。唯有让“解决思维”扎根心底,让“实干行动”成为常态,才能真正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与获得感。(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黑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