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男留学生与女生同住公寓,要的不仅仅是整改

2025年09月18日08:36

来源:大河网

9月16日,重庆理工大学的一则通报,把高校留学生住宿管理这个不算新鲜的话题又拉回了公众视野。30名男留学生临时住进女生公寓的2~4 层,即便有电梯管控和专人值班,还是引发了公众的议论。 

从情理上来说,重庆理工大学2025级一下子涌来近300名留学生,规模扩容带来的住宿压力是实打实的。而16号公寓家具没到位,总不能让刚报到的这30名留学生露宿街头,故把空置的6公寓低楼层临时腾出来,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应急状态下的无奈之举。学校连夜赶工,不到两天就完成全部搬迁,这份效率倒是能看出学校解决问题的诚意。

但争议点显然不在“要不要临时安置”,而在“临时安置的边界在哪”。6号公寓5~8 层住着女生,即便有分层管理,同一栋楼里的人员流动始终存在安全隐忧。校园住宿管理的核心逻辑,从来都是 “先分域再管理”,而非“先混域再补管理”。就像家里来了客人,再紧急也不会把男客人安排在女儿卧室隔壁,还只靠拉个帘子分界。这不是信不过客人,而是这种安排本身就突破了安全感知的底线。

更值得琢磨的是“留学生住宿优先”的隐形认知。有人翻出过去的旧闻,说本土学生挤四人间抢床位,留学生却能优先挑单间;有人质疑是不是“留学生特殊对待”才让后勤慌了手脚。重庆理工大学的通报里没提这些,但质疑声里藏着的,是对“双重标准”的敏感。留学教育本是文化交流,把留学生当成需要特殊优待的群体,反而会拉远他们和本土学生的距离,倒不如一视同仁来得实在。

说到底,这场风波的根儿不在应急处理,在前期筹备的“马大哈”。近300名留学生报到,不是临时起意的突发状况,家具采购为何会卡壳?临时安置点为啥只想到住满女生的公寓楼?要是提前一周检查好公寓设施,多备一套住宿预案,哪还用得着这般手忙脚乱?“24小时解决问题”的速度确实亮眼,但比起事后补救的效率,“不让问题发生”的细心,才是校园管理该有的底色。

话说回来,这事儿也给所有高校提了个醒:规模扩张得配得上管理能力的提升。就拿重庆理工大学这次37个国家的留学生来说,就意味着住宿需求、生活习惯都存在差异,所以在提前规划住宿方案时,不仅要算清“床位数量”,更要考虑“管理细节”。家具采购为何卡了壳?能不能把临时安置点选在更合适的区域?临时安置方案有没有备选?能不能让本土学生和留学生享受同等的住宿安排标准?这些问题的答案,比“已全部搬离”的结果更值得关注。

重庆理工大学的道歉很诚恳,整改也很迅速,但公众更想看到的,是“举一反三”之后的真变化。毕竟,校园安全的底线,从来都是靠严谨的前期规划守住的,而不是靠紧急的事后补救挽回的。当住宿管理真正做到一视同仁、提前谋划,这样的风波自然就不会再出现了。

这场风波很快会过去,但留给高校管理者的思考不该停止。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众多年轻人共同生活的家园。管理的本质,是在规则与灵活之间找到平衡,在效率与温度之间做好兼顾。毕竟,比起“24小时解决问题”的速度,“不让问题发生”的细心,才是校园管理最应该追求的境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罗登廉)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