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面包销毁成“例行公事”,企业责任岂能“一丢了之”

2025年09月18日12:44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上海一家网红面包店因大量丢弃未售完面包引发社会热议。监控画面显示,闭店时店员将一筐筐完好无损的面包扔进垃圾袋,118个蓝莓蛋挞、96个脏脏包、32个大奶酥……这些金黄酥脆的烘焙美味,最终以垃圾的身份结束了短暂的一生。店家解释称这是为了“食品安全”,并且是“公司规定”,且“暴雨导致销量骤降”,然而执法检查却发现销毁记录严重缺失,每日面包销毁视频只有零星片段。

食品安全绝不能成为浪费的遮羞布。店家将丢弃行为包装成“不可隔夜销售”的食品安全措施,却暴露了精细化管理能力的缺乏。食品安全与减少浪费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更科学的管理、更灵活的销售策略和更合理的分配方式来平衡二者。将大量完好食物直接丢弃,不仅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漠视。

企业管理不善的后果也不该由社会买单。面包店将责任推给“暴雨天气”,但气象预报本是现代企业的基础经营信息。一个成熟的连锁品牌理应具备根据天气调整产量的应急机制,而不是事后以“天气原因”为管理失误开脱。该企业注册资本仅有50万元,却可轻易将数以百计的单价10-40元的面包弃如敝屣,这种粗放经营模式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最终也会通过产品定价转嫁给消费者。

从法治层面来看,企业必须承担责任而非转嫁风险。《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严重浪费食品的,相关部门可对其法定代表人进行约谈并要求整改。监管人员发现销毁记录不全的问题,表明执法正在细化。但法律能否真正触及企业的良心神经,还需企业自身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企业不能只享受社会提供的经营环境和市场机会,却拒绝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面对食品浪费问题,创新解决方案远比简单丢弃更有价值。一些商家与精酿酒厂合作,把报废面包做成啤酒;另有小程序通过售卖盲盒方式,将剩余面包低价处理;还有企业将临期食品捐赠给需要的人群。这些创新证明,减少浪费与商业利益可以兼得。企业的真正智慧应该体现在如何最大化利用资源,而非简单地“一丢了之”。

面包店的垃圾桶,照见的不仅是企业经营失算,更是现代商业社会中冰冷逻辑与人性温度之间的断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五岁儿童都懂的道理,因此,唯有将责任牢记于心,将创新践之于行,企业才能在追求利润的同时,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而非资源的浪费者。(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绵一评)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