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奔腾万里。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曾给民族带来过沉痛的记忆。在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水患频仍,沿岸百姓饱受洪涝之苦。今天,站在黄河岸畔,人们看到的已不再是“悬河之忧”,而是绿树成荫、堤坝稳固、急水奔流的壮阔画卷。黄河正以新的姿态奔涌向前,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节目《大河之子》。
这一变化,不仅写在河道里,也呈现在文化脉动中。9月18日晚,“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启动。以“中华源”“民族魂”“万象新”三个篇章,带领观众探寻黄河的文明根脉、治河精神和时代画卷。每一声黄河号子、每一段非遗表演,都是母亲河与民族精神的同频共振。正如活动所传递的深意:何以中国?必问黄河。
奋斗精神,构筑安澜底色。从九曲黄河万里沙,到千顷碧波流向海;从桀骜不驯,到岁岁安澜;从治水到智水,数字孪生赋能;潮平两岸阔,大河波浪宽。何以黄河安澜?这背后,既是精神的赓续传承,也是理念的与时俱进,更是制度与科技的有机结合。
“地上悬河”始于郑州,滩区自此延展。黄河在这里完成了从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的“渐变”,也在这里显现出千百年来治河人的坚守与奋斗。
在河南原阳,曾经的“护河人”肩扛手抬,用血肉之躯同洪水搏斗;今天的治河者,已能在信息化平台前“指尖控水”。从“扁担铁锹”到无人机、大数据,从手工巡堤到“智能石头”的水下感知,治河方式的巨变背后,是精神的接力与使命的坚守。
听着焦裕禄治沙故事长大的开封市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村民闫春光,讲述了自己如何把焦裕禄精神转化为动力,带更多人走上通往美好生活的“春光大道”。
正如启动仪式上,兰考东坝头村民闫春光讲述的故事那样:焦裕禄精神化作一代代兰考人的奋斗动力,带动乡亲们走上富裕之路。红旗渠精神的传承者,也在台上坚定地说:“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这种精神,正是黄河安澜最坚实的底色。
生态优先,绘就幸福画卷。黄河曾因泥沙俱下而浑浊不堪,因滥采滥伐而生态脆弱。如今,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黄河两岸“绿进沙退”,滩区蝶变为良田与公园,湿地成为鸟类的天堂。
在郑州,昔日的荒滩已蝶变为黄河文化公园。这里完成了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森林覆盖率超过九成。如今的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的“绿色氧吧”,还成为研学、科普、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讲述《我家门前幸福河》。
此次宣传活动特别邀请了沿黄九省(区)代表,共同讲述《我家门前幸福河》。从三江源到入海口,从青海的“中华水塔”到山东的生态家园,守护母亲河已成为全流域的共识与自觉。正是这种上下游共担的责任,让大河两岸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多彩新画卷。
良好的生态,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黄河之变,折射的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科技赋能,提升治理效能。何以长治?答案在科技。郑州黄河防汛前线指挥中心,如今已成为防汛的“智慧大脑”。过去,堤坝隐患往往要在洪水冲击时才被迫抢险;今天,249处“智能石头”埋设在关键部位,作为水下“眼睛”和“哨兵”,能实时感知位移与倾斜,第一时间预警。
大屏幕上,数字孪生黄河正在演算,洪水演进过程、漫滩风险区域一目了然。任务指令一键下达,责任直达人员,真正实现了“一图统览、实时可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实施,为母亲河织牢了法治防护网。统一调度水沙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红线、强化污染治理……这些制度保障,让治理黄河不再依赖临时应对,而是走向长效化、法治化。
共护母亲河,奔赴新征程。黄河安澜,凝聚人民力量。在黄河两岸,老党员把党课搬到堤坝,新党员在抢险一线挥洒汗水,基层班组把值守点建成温馨“家园”。一代代治河人,以最平凡的坚守,汇聚起最不平凡的力量。
从昔日“烂河滩”到如今的“桃花源”,从断流之痛到长流不息,母亲河不仅在地理上贯穿中华大地,更在精神上联结民族血脉。
黄河安澜,不只是水势的平稳,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生动体现。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治水智慧,凝结着一代代守河人的奋斗与牺牲,也折射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刻回答。
从治水到兴水,治黄之路,正是中国之治的缩影。今天的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一条幸福之河、民生之河、生态之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制度的护航、科技的支撑,更需要亿万人民的共同参与。
当我们站在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看绿树成荫、桥梁交错、文化交融;当我们走进黄河防汛前线指挥中心,看数字孪生模拟洪水推演、智能石头守护堤坝;当我们听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铿锵誓言,我们更加坚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必将以安澜之姿,托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郑州夜空中亮起“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的字样,当黄河儿女在音乐、舞蹈、讲述中共同追问“何以中国”,答案已镌刻在滚滚奔涌的大河中:守护母亲河,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孙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