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黄河安澜】河声丨大河奔流,从“安澜之约”探寻何以中国

2025年09月19日10:58

来源:大河网

  以大河之名,赴安澜之约。9月18日晚,“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行,活动以大河之名立序,凭“中华源”“民族魂”“万象新”三个篇章为引,带观众共同探寻黄河的中华根脉、治河春秋、时代画卷,回答“何以中国”的深沉之问。

11111(1).jpg

启动仪式现场

  九曲黄河,日月奔流。“何以中国?”上下五千年,东西一万里,其答案,藏在黄河九曲连环的河道里,写在黄河千年奔流的传奇中。当黄河之水从李白笔下“奔流到海”穿越千年,与“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的时代命题相遇,这条承载着华夏文明基因的母亲河,正以全新的姿态诉说着文明的延续、精神的传承,映照着时代的变革、民族的崛起——黄河的每一次奔涌,都是对“何以中国”最生动的诠释。

  源起于“水脉”,感知“何以中国”。上善若水,水生万物。5464公里的黄河之水,从巴颜喀拉山北麓到渤海之滨,穿昆仑、越吕梁、切峡谷、贯中原,载着河水和文脉,如华夏血脉般奔涌不息。就黄河郑州段而言,其位于黄淮海平原脊轴的“龙头”,这里是“华北轴、百川口、悬河头、万古流”的重要区域。其中“万古流”,说的便是黄河在郑州地区奔流了100多万年。每一朵浪花都藏着文明密码,每一声涛鸣都回应着“盼安澜”的千年心声。

节目《三足问鼎》。

  根植于“文脉”,承载“何以中国”。水脉连着文脉,临河洛而知华夏,黄河亦是一条文化河。铿锵鼓点敲击出黄河奔腾,轩昂身姿彰显大河风骨,当开场表演《大河之子》定格,当舞蹈《三足问鼎》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凝视,现场仿佛能听见、看见河水裹挟着磅礴气势的深沉力量:她像一位母亲,以滚滚泥沙哺育沃野,更以蜿蜒河道勾勒文明。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灿烂文化,产生了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八千年前,“早期中国文化圈”在贾湖;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点燃的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在三门峡;四千年前,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在洛阳,是为中华文明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起点。《黄河非遗传承人》通过黄河玉门号子与河洛澄泥砚各具古今、中外的传承故事,以一动一静、一声一形诠释着,璀璨的非遗“活”起来,成为最好的黄河IP。今天我们向世界讲述黄河故事,邀请来自俄罗斯、伊朗、巴基斯坦等国的国际友人、媒体记者齐聚中原,共赴黄河之约,聆听历史回响,感受时代脉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砥砺于“治脉”,镌刻“何以中国”。“黄河宁,天下平。”水运连着国运,黄河是一条安澜河。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纵贯古今。从古代的都江堰、郑国渠,到现代的三门峡水库、小浪底工程,每一项水利工程,都是中华民族与自然抗争的见证。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河南段黄河大部分处于“豆腐腰”,具有不同于其他江河及黄河其他河段的突出特点。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溢1500多次,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作为千年治黄的主战场,河南也是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的核心区。大河之治,让中原大地铸就出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不朽丰碑。今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首批公布的20处黄河水利遗产中,河南省嘉应观等12处遗产荣耀入选。这些跨越2000多年时空的水利工程,涵盖古堤防、灌溉体系、水文站和人民治黄纪念地等多种类型,如同一部镌刻在黄河岸边的“治河图腾”。

  滋养于“美食”,寻味“何以中国”。黄河之水亘古奔涌、万里归流,以磅礴之势滋养沿岸九省区,孕育出千姿百态的美食文化。从青海的醇香青稞酒,到山东的酥脆煎饼,从甘肃的一碗牛肉面,到河南的一桌水席……每一道美食,都是黄河流域风土人情的味觉注脚,更是写在华夏大地上的“舌尖史诗”。一河一文化,一城一风味,黄河不只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一席流动的“中国盛宴”——裹挟着黄土的厚重,带着麦浪的清香,将不同地域的烟火气串联成线,让“中国味道”在奔流中代代相传。

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就在兰考东坝头。 河南日报资料图片 杨其格 摄

  兴盛于“安澜”,书写“何以中国”。看今朝巨变,黄河奔流出时代发展的“答卷”。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进入新纪元,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筑堤坝、疏河道、植绿树,让“黄河安澜”从梦想照进现实。曾经“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如今已是“绿水青山”“中原农谷”里的丰收图景。本次活动特别邀请沿黄九省区代表来到现场,共同倾情讲述《我家门前幸福河》,从三江源到入海口,“守着河,就是守着家”的协同保护理念已成共识——青海,“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四川,在筑牢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甘肃,水源涵养功能稳步增强;宁夏,得灌溉之利,贺兰山下果园飘香;内蒙古,防沙治沙为要;山西,汾河治理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陕西,黄土高原主色调被绿色点染;河南,中原安澜,幸福流长;山东,成了万千生灵的理想家园。从“水患之河”到“幸福之河”,从“生态屏障”到“经济走廊”,黄河两岸的每一处变化,都是新时代“何以中国”的生动注脚。

  承大河永续,激扬“何以中国”的文化自信。“何以中国·黄河安澜”活动,既是对黄河文化的深度挖掘,更是对文明传承的实践担当。“中华源”“民族魂”“万象新”,当“几”字形黄河幻化为“何以中国·黄河安澜”八个大字,采风活动正式启动。当专家学者在商代都城遗址探寻文明起源,当媒体记者在中原农谷记录丰收喜悦,当“寻根问祖”的脚步覆盖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踏遍黄河文化公园、商代都城遗址、龙门石窟,当“千秋治理”贯穿郑州、新乡、焦作、济源,镜头聚焦水利枢纽、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我们不仅在讲述黄河故事,更在传递一种信念,在传承守护中,让黄河文化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强大支撑,这是“何以中国”最生动的实践。

  大河汤汤,日月经天。站在新时代的潮头,回望黄河的千年奔流,我们愈发清晰:这条大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安澜的碧波里,映照出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守护黄河安澜,就是守护中华之源;传承黄河文明,就是传承民族之魂。让我们以文明传承者的姿态,以时代奋斗者的担当,让这条母亲河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让“何以中国”的答案,在大河奔涌中愈加清晰、愈发厚重。(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张恒)

责编:赵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