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以人民为盾 筑中原数字安全新长城

2025年09月19日12:50

来源:大河网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如期而至,“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不仅是对数字时代安全命题的深刻洞察,更是一场全民安全总动员的铿锵宣言。

  当前网络安全形势呈现出高度复杂化与危险化的新特征。当黎巴嫩传呼机远程引爆的硝烟尚未散尽,英伟达H20芯片“追踪定位”功能的曝光再次刺痛全球神经——在算力即权力的数字时代,网络安全已从技术博弈升维为关乎国家存亡的“隐形战场”。传统硬件供应链存在致命漏洞,技术霸权手段可以远程随时瘫痪能源、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这些案例印证了中央网信办主任庄荣文的判断:“网络攻击已从技术犯罪演变为国家间战略博弈工具。”

微信图片_20250919142624_1719_225.png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的开幕式等重要活动在云南昆明举办。

  而那些直接伸进我们口袋的新型网络诈骗,也已进化至精准化、场景化与智能化阶段,犯罪团伙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借助AI换脸、虚拟号码等技术实施“量身定做”的诈骗,令人防不胜防。2025年5月,贵州某政务系统因未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遭网络攻击导致400余万元群众财产损失;江苏某短信平台因未进行等保测评,被冒用发送2.7万条诈骗短信。这些现象共同指向一个残酷现实:没有网络安全,国家安全无异于沙上筑塔,百姓的财产安全便少了“防护盾”、隐私边界没了“隔离带”、数字生活缺了“定心丸”,哪怕是扫码支付、线上办事这些日常小事,都可能沦为风险滋生的温床。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威胁生态,中国正逐步构建起“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的防御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超越传统技术加固的思维,转向一种全域、全链、全民的协同治理范式。国家法律层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为骨架,配套《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400余项标准,形成全球最严密的网络安全法规矩阵;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实现了从被动防护到主动预警的战略转型。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安全靠人民”理念的深化,标志着安全治理主体的革命性扩展——每一位网民都不再是安全的旁观者,而是成为威胁识别、应急响应与秩序维护的能动力量。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既源于我党群众路线的智慧传承,也是应对不对称网络攻击的必然选择。

  在中原大地,河南正将这一国家战略转化为富有地域特色的生动实践。河南以“网安强省”为目标,探索出具有中原特色的防御模式:《河南省网络安全条例》,将“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写入地方性法规;郑州国家超算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研发出全球首款基于量子加密的政务云平台;河南创新推出“网络安全大篷车巡回之旅”,将反诈宣传开进南阳艾草种植基地、信阳毛尖茶园等。在应对新型网络诈骗方面,河南建立了覆盖全省的预警拦截系统,通过公安、通信、银行的多部门联动,有效守护了百姓“钱袋子”。洛阳研发的光子芯片技术实现全链路自主可控,从根本上切断了外部植入后门的潜在路径;郑州打造的车联网安全系统,能够对海量数据节点进行实时监测,有效拦截绝大多数异常控制指令;许昌的智能制造基地采用严苛的测试标准,确保每一件产品在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安全稳定运行。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构筑了坚实的技术防线,更彰显了河南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型中的安全担当,展现出古老中原在现代科技疆域中的守正创新。

  数字时代的战争没有硝烟,但每行代码都是子弹,每块芯片都是堡垒。唯有以自主创新筑牢技术防线,以全民防御织密安全网络,方能在波谲云诡的数字浪潮中守护好14亿人的数字家园。

  而河南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必将在网络安全的天宇中闪耀出独特的中原光芒,为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写下熠熠生辉的时代注脚。(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杨光志)

责编:赵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