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某高校一名大二女生在宿舍分娩引发广泛关注。校方及相关部门回应称母子平安,事件正在调查中。
万幸的是事件中无人伤亡,这也让关注此事的人们暂且呼出一口气,但这份“万幸”背后却是更深的思考——为何一名大学生怀孕直至分娩才被发现?家庭、校方为何都没有及时关注到女生的身体和情绪变化?在学习为主的校园环境下是否做好了拥有“学生”和“妈妈”双重身份的准备?另一半又是否能以刚成年的肩膀扛起抚育孩子的责任?从新闻内容看来,当事人似乎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甚至导致自己陷入了生命危险。这场险些酿成悲剧的经历,用最沉重的方式证明:性教育的缺失从来不是无关痛痒的“知识空白”,而是直接威胁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正视性教育,本质上就是坚守生命至上的底线。
生命至上的核心要义,是让每个个体都具备认知生命、守护生命的基本能力,而性教育正是这份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石。在“谈性色变”的社会语境下,“性”长期处于最隐秘的教育角落。家庭中,父母往往对性话题避而不谈,将其视为“难以启齿”的禁忌;学校里,性教育课程要么被边缘化、流于形式,要么干脆缺席,即便提及也多局限于生理结构的简单介绍。在这种环境下,许多孩子只能借助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获取性知识,这些内容不仅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甚至可能传递错误观念。当这些半懂不懂的孩子步入大学,面对相对自由的社交环境和异性接触机会时,性知识的空白便成了威胁生命安全的隐患。正如这位大二女生,或许正是因为对避孕知识一知半解,才意外怀孕;又因对妊娠风险毫无概念,害怕被家庭责骂、被学校处分,才选择独自隐瞒,最终在宿舍里直面分娩的生死考验。性教育的缺位,实则是剥夺了年轻人认识身体、规避风险、守护生命的基本权利,让他们在懵懂中暴露于本可避免的危险之中。
守护年轻生命的安全,也绝非单一主体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将生命至上的理念贯穿性教育全过程。从家庭层面,父母应摒弃羞于启齿的心态,主动关注孩子步入大学后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以平等、坦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性健康知识,让孩子明白性并不可耻,懂得保护自己是重要的人生课题。从学校层面,高校必须将性教育纳入常态化教学体系,课程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生理知识,更要涵盖性健康防护、亲密关系责任、婚恋观引导等维度,通过专业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从社会层面,我们需要打破对性教育的偏见,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舆论氛围,通过权威媒体、公益平台等渠道普及科学的性教育知识,让“正视性教育”成为社会共识。
宿舍分娩的事件是个例,但它折射出的性教育缺失问题却具有普遍性。在日益“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重视大学生性教育从来不是小题大做。面对性教育,我们绝不应避而不谈,而应以坦诚的方式面对它,积极学习性知识,积极进行性教育,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好地拥抱健康、安全的人生,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黑龙江大学 于天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