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月18日,一声炮响划破沈阳夜空,山河破碎的苦难记忆自此镌刻进民族血脉。九十四年风雨沧桑,白山黑水间的枪声早已消散,但历史深处传来的警钟依然震荡着每一代中国人的心灵。“九一八”这三个数字所承载的警示与力量,始终在叩问着当代青年:我们当以怎样的姿态铭记历史、守护未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回望那段屈辱与抗争交织的历史,不仅是为了铭记国殇,更是要在历史的镜鉴中寻找青春的方向与价值。
历史记忆是民族精神的基因编码,青年遗忘则民族失魂。 九一八事变不仅是军事冲突的爆发点,更是民族危亡的警世钟。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我们,或许更习惯通过像素化的影像和数字档案来触碰这段历史。但我们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那些打着“还原真相”旗号否定侵略罪行的言论,实则是对民族记忆的篡改。日本右翼势力多年来试图美化侵略历史,淡化战争责任,若我们年轻一代失去历史洞察力,民族的精神根基将被动摇。因此,铭记历史不是沉湎伤痛,而是汲取“知耻后勇”的奋进力量。
苦难辉煌铸就民族韧性的双面镜像,青年当在辩证认知中汲取力量。 九一八后的十四年抗战,既是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也是全民族觉醒的辉煌史诗。东北抗日联军“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卓绝,杨靖宇将军胃中仅存的草根棉絮,这些具体而微的历史片段,映照的正是中华民族在绝境中迸发的惊人韧性。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超越简单的情感宣泄,理性审视这段历史:它既揭露了落后挨打的残酷现实,也展现了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既记录了山河破碎的悲怆,也书写了浴火重生的壮丽。传承精神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践行“匹夫有责”的行动自觉。
历史使命的当代转换:从“沙场捐躯”到“强国建设”,青春报国的内核一脉相承。 抗战时期青年的使命是“誓死不做亡国奴”,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而今天的我们,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报国的方式已然转换:科技攻关、乡村振兴、文化创新、国防现代化——这些就是我们的“新战场”。北斗卫星团队中平均年龄35岁的研发人员,抗疫前线众多“90后”“00后”白衣战士的身影,都是这种使命传承的生动注脚。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每一个专业的深耕、每一次创新的突破,都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面向未来不是割裂过去,而是坚守“居安思危”的清醒认知。
九一八的记忆不应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源泉。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既要低头铭记历史的深沉,更要抬头展望民族的复兴。让我们将历史的悲愤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用当代青年的方式书写爱国新篇,使警钟长鸣于心,让强国之志践于行,这才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未来最有力的承诺。(河北科技大学 董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