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这堂思政大课,为何让1.5亿人动容?

2025年09月19日15:48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堂由教育部、中央网信办、人民日报社、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做光荣自豪中国人”思政大课,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开讲。吸引了约1.5亿师生收看,这一现象级的教育盛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为何这堂思政课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因为它让抗战记忆不再是“翻页的书”,而是成为“点燃的火”,因为它让历史从课本走向心灵,让记忆从过去走向未来。

这是一堂再现历史、昭示价值的课。历史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价值观的塑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用好纪念活动这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抗战精神不是博物馆的展品,而是时代的火炬。这堂大课最动人之处,在于连接了过去与现在。清华附中的“特别对谈”中,学生们争相告诉先烈:“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我要带他们看大阅兵”。在吉林,学生重走抗联路;在广西,孩子用画笔再现抗战历史。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历史活在了当下。

这也是一堂传承精神、汲取力量的课。左权与母亲的“隔空”书信,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人家国情怀的情感宝库。“舍家并非不爱家,而是深知‘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的感悟,说出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舍小家为大家,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始终屹立不倒的精神密码。这堂大课的成功启示我们: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简单说教,而要创造情感体验;历史教育不是机械记忆,而要引发思考共鸣。当1.5亿师生同时收看,当3000万公众主动参与,说明人民群众需要这样的精神食粮,新时代呼唤这样的思政创新。

这更是一堂启发思考、砥砺笃行的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虎生用详实的数据,如“中国战场始于1931年9月,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正如吉林大学学生所说,我们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就是传承赓续革命先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血性。

思政教育不是硬灌输,而是心灵的唤醒。这堂大课最成功之处,在于把大道理讲小,小细节讲透,老故事讲新。上海教师团队多次奔赴抗战纪念馆,就为打磨出一堂“听得进、记得住、能共鸣”的课程;AI技术让英雄人物亲口讲述家书故事,让学生化身“小民兵”体验地道战智慧。这种创新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真正把握了教育规律——只有先打动人心,才能启迪思想。正如北京市高二学生侯秉青所说:“舍家并非不爱家,而是深知‘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这种感悟,远比背诵标准答案更有价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这堂思政大课让我们看到,抗战记忆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它如同一团火,点燃了孩子们心中的爱国热情,让他们明白,今天的书桌连着明天的家国。当伟大抗战精神种进孩子心田,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将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让中华民族在新的征程中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今天的书桌连着明天的家国,当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必将更加坚定。(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