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羽毛球价格持续上涨,不少型号的羽毛球身价甚至直接翻倍,让爱好者们直呼钱包“压力山大”。部分网友更是在社交平台上用“以前打球减肥,现在打球‘割肉’”“3桶球价格赶上1克黄金”等戏谑口吻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无奈。
网络截图
羽毛球涨价原因其实非常简单,近年来羽毛球参与人数和年轻人占比不断上升,作为消耗品的羽毛球需求随之激增,从而导致阶段性供需失衡。在中国制造的强大供应能力保障下,解决这种失衡并不存在技术瓶颈,爱好者们大可不必担心羽毛球会成为“贵族运动”。
但高价羽毛球热议的背后,不仅是爱好者们对打球成本猛涨的吐槽,更是对政府部门如何平衡日益高昂的健身成本与日渐增长的健身需求之间矛盾的一次考验。政府部门要维护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合理利润,更要为推进群众体育工作保驾护航,切不可让全民健身的热潮为高价而凉。
以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保障,构建政府主导格局。在羽毛球价格“疯涨”的同时,羽毛球馆的预约难度也与日俱增,不够充足的公共健身场所与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之矛盾愈发明显。加速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需要推动政策完善,以制度补位指明发展方向,各地政府应根据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因地制宜形成本地区全民健身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计划。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上级政府要做好对口帮扶与重点关注,确保形成最低限度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此外,政府部门还需抓好政策落实,以社区嵌入式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健身中心、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等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建设,强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普惠性、均衡性与可及性,保障群众不仅“有得用”,更要“用得到”“用得好”。
以科技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企业协同效能。从二手羽毛球修补到用新材料合成“平替球”,“涨声一片”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成本压力,更为其发掘出了在全民健身的热潮中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企业要强化科研投入,积极探索产品新形态、制造新方式,用自主创新给体育用品插上转型升级的“双翼”,推出一批高端化、差异化的新型产品,以“人无我有”的优势避开恶性内卷的窠臼。另一方面,企业要强化产业布局,从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从单一用品制造向体育装备集群延伸,着力构建全产业链布局的规模经济,以上下游协同提升制造效率、降低制造成本,切实强化市场竞争力。
以多元引导强化科学健身理念,塑造全民参与风尚。《2025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赛事活动是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抓手,要加强对行业性、人群性赛事活动引导,打造品牌赛事。武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万人空巷的“汉马”到场场爆满的“汉超”,高水平比赛给武汉人民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感官盛宴,更是融入集体思潮的长久改变,崇尚运动、全民健身的社会风尚已在荆楚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止于此,武汉正加速推进科学健身指导向基层延伸。从蔡甸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公益行到武昌区“群众点单”社区健身培训班,科学健身指导正通过形式多元的活动走近群众身边,让群众“想健身”的同时“会健身”
羽毛球价格的短期“狂飙”只是小事,但从中折射出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难题却值得我们深思。只有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科学健身理念,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协同、全民参与的发展态势,全民健身的热潮才能翻涌得更远、更久。(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