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州,秋风送爽,黄河岸畔再次回荡起文明溯源的强音。9月18日晚,“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行。活动以大河之名立序,凭“中华源”“民族魂”“万象新”三个篇章为引,带观众共同探寻黄河的中华根脉、治河春秋、时代画卷,回答“何以中国”的深沉之问。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条发源于皑皑雪峰、蜿蜒于苍苍黄土的伟大河流,以磅礴之姿穿越峡谷、贯通中原,用泥沙堆积平原,以文脉浸润文明。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血脉,每一叠波浪都承载着文明的密码,每一声奔涌都回应着千年安澜的深切祈愿。
一
水脉即文脉。黄河自远古流淌而来,早已超越自然之河的范畴,成为涵养华夏文明的文化长河。在5000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作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孕育了璀璨多元的文化形态——河湟文化的朴厚、河洛文化的渊深、关中文化的雄浑、齐鲁文化的儒雅,皆如支流汇注,共同塑成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
何以临黄河而知中国?因为这里沉淀着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记忆与最根本的认同。从八千年前贾湖骨笛的音律,到六千年前仰韶彩陶的纹饰;从夏都二里头的王城气象,到商周青铜的礼乐重器;从秦汉帝业的辽阔格局,到唐宋文明的灿烂高峰——黄河始终是文明演进的中心舞台,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流与主轴。
二
黄河之治,从来就不只是水利工程,而是一种文明意义上的生存实践、精神意义上的民族淬炼。千百年来,治河成败关系国运兴衰,亦锤炼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九曲黄河最后一弯。 吴永刚/摄影
黄河河南段素有“豆腐腰”之称,水患频仍,治理尤艰。兰考东坝头镇张庄村,曾是风沙肆虐的贫瘠之地。焦裕禄在此留下“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夙愿,更留下一种为民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基因。村民闫春光从小听着焦裕禄的故事长大,在新时代政策的扶持与个人努力下,他不仅摆脱了贫困,更带领乡邻共同致富,创办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开拓电商平台,使古老的黄河滩萌发出崭新的生机。
同样源自黄河岸边的精神丰碑,还有林州红旗渠的故事。那一渠清水,是林县人民“重新安排山河”的意志宣言,是用血汗铸就的生命长河。如今林州市副市长李蕾接过母亲的宣讲使命,继续传递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她说:“渠水早就‘流淌’进我的生命,现在虽已不需要再凿山引水,但‘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劲头不能丢,‘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的信念永远不能忘!”
这些精神,如黄河支流,最终汇入民族精神的主流,成为我们面对困难时不竭的力量源泉。
三
2019年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州召开,“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宏伟愿景自此起笔。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回应,是对千年安澜梦想的现实接续。

黄河岸边的防洪工程。
新时代的黄河治理,是一场系统性的绿色革命。上游涵养、“中华水塔”加固丰沛;中游控沙退耕,黄土高原由黄转绿;下游安澜迁建,百万滩区群众告别“水窝子”危居,迎来安稳新家园。沿黄九省区协同发力,共筑生态屏障,共写发展新篇——青海固塔、四川护源、甘肃养水、宁夏兴灌、内蒙古治沙、山西清汾、陕西增绿、河南保安澜、山东育生态……万里黄河首次作为完整的生命共同体被尊重、被守护、被复兴。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变。水权交易机制的建立,使黄河之水成为可流动、可定价、可共享的资源,终结了千年“以邻为壑”的困局;数字孪生黄河的构建,以科技赋能古老河流,实现智慧调控与精细管理。这一切背后,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不牺牲任何一个群体、任何一片土地”的庄严承诺。
四
一条大河,即一部春秋。黄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滋养了华夏儿女创造创新的智慧灵性。
今天,我们临河而立,所见不仅是奔流的河水,更是文明的血脉与精神的故乡。昔日安澜,是千年梦想;今日安澜,已是生动现实。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的黄河文化,正汇入新时代的壮阔洪流,激荡出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富活力的民族精神、更加美好的幸福图景。
黄河依旧奔涌,文明永远向前。只要我们守护好这条根脉、赓续这份魂魄,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在大河滋养下走向更远的远方、开创更大的辉煌。(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戴治国)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