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千百年来吟诵黄河的诗篇,总离不开泥沙与波涛的博弈。而今,当无人机巡航在标准化堤防上空,当大数据平台精准预测水情变化,当30万滩区居民在迁建新区安居乐业,一条古老河流的崭新叙事正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
科技创新重写黄河命运。在小浪底控制中心,数字大屏上跳动的数据勾勒出“数字孪生黄河”的精密图谱。这里的调水调沙技术已超越传统治水智慧,通过精准计算的人工洪峰,实现了泥沙输送的革命性突破。20余年间,36亿吨泥沙被送入渤海,下游河床下切3.1米,数字背后是治河理念从“人力抗争”到“智慧顺应”的深刻转变。
在开封黄河段,时空叠加的奇观正在被现代工程解构。地质雷达探测着地下6座叠压的古城遗址,而地上3D打印技术修筑的生态护坡正在守护新时代的开封城。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彰显着当代治黄既尊重历史沉淀,又拥抱技术革新的独特智慧。
系统治理重塑流域生态。从青海三江源的天际线到山东三角洲的海平面,黄河流域正在上演一场生态文明的宏大实验。上游退牧还草使水源涵养能力提升40%,中游淤地坝年均拦沙4亿吨,下游湿地修复让10万亩盐碱地重现生机。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智慧灌溉系统使亩均用水量从800方降至380方,节约的水量相当于一座200万人口城市的年用水需求。正如伊朗姑娘帕里亚•帕塞赫在参观中表示:“这不仅仅是集约化使用黄河水,更是一种有回报、有循环的农业产业。”真正实现了从向自然“索取”到与河流“共生”的转变,体现出人与自然互惠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智慧。
民生改善与生态建设同频共振。山西吉县的苹果园里,生态农业既固土保水又富农增收,甘肃兰州的黄河风情线上,生态廊道衍生出文旅新业态,济郑高铁穿梭而过,串联起沿线绿色产业带。这些生动实践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文化赋能开启文明新篇。2025年9月18日启动的“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创新打造十条主题展示线路,从科技治河到教育研学,从历史探源到乡村振兴,多维度展示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在郑州桃花峪观景台,游客不仅能欣赏大河安澜的美景,还能通过AR技术穿越时空,体验从大禹治水到现代调水调沙的治水智慧。
黄河治理的当代实践,昭示着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不是与自然博弈,而是与自然共生,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重构,不是牺牲发展,而是提质增效。黄河流域水资源仅占全国的 2% 左右,却支撑了全国约 12% 的人口,创造了约 14% 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流域治理中的生动诠释。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黄河故事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不再仅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象征,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注脚,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如何用现代科技与传统智慧,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