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用数字语言,让世界读懂黄河背后的故事

2025年09月21日11:49

来源:大河网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笔下这条奔腾五千年的大河,既镌刻着“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苦难记忆,更激荡着中华民族“盼安澜”的千年心声。9月18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活动在河南郑州正式启动。当“数字孪生”遇上千年古河,当“智能石头”守护万里堤坝,一条用代码与数据编织的“数字黄河”,正以全新的“数字语言体系”,向世界讲述黄河安澜背后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答卷,让“盼安澜”的夙愿,在数据驱动的时代奏出更雄浑的交响。

黄河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明谱写着中华民族的壮丽篇章。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全长5464公里,流经9个省区,最后在山东东营注入渤海,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大河,与长江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今,当数字技术的浪潮拍打河岸,我们找到了与这条巨龙对话的新语言——从三门峡水利枢纽的“数字镜像”到田间地头的“智慧灌溉”,从生态监测的“千里眼”到流域治理的“智慧大脑”,数字正让黄河的故事变得可感可知,让古老文明在数据洪流中焕发新生。

数字是解锁文明根脉的密码本。从贾湖骨笛奏响八千年前的文明序曲,到仰韶彩陶勾勒出早期中国的文化轮廓,黄河流域的每一寸土地都埋藏着文明的基因。可曾想过,那些散落在河洛大地的遗址、流传千年的非遗,如何跨越时空与世界对话?“何以中国·黄河安澜”活动给出了答案——当《黄河非遗文化传承人》将玉门号子的激昂与澄泥砚的沉静搬上数字舞台,当郑州商代都城遗址的考古发现通过云端走向全球,数字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连接古今的桥梁。伊朗姑娘帕拉斯特的感慨道出真谛:“黄河不仅是一条河流,它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巴基斯坦留学生塔里克说:“即便没有现代科技,古人也懂顺势而为。”如今,数字技术让这份“顺势而为”的智慧,有了更具象的表达,让河湟文化、河洛文化的璀璨,能被世界清晰“读取”,让“中华源”的故事有了更生动的表达、更广阔的听众。这条流淌着文化基因、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大河,正在数字时代完成它的华丽转身。

数字是筑牢安澜屏障的硬脊梁。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河南段的“豆腐腰”曾是千年治黄的心头之患——新中国成立前2500多年间,下游1500多次决溢,三分之二发生在这里。从焦裕禄在兰考带领群众种泡桐固沙,到如今“数字孪生三门峡”实现“监测、分析、预警、处置”闭环管理,治黄的智慧在科技赋能下迭代升级。在郑州黄河防汛前线指挥中心,输入一组水流量数据,数字孪生系统便能精准推演洪水漫滩路径;在三门峡水利枢纽,数百个传感器24小时“把脉”大坝安全,让调水调沙实现“多目标共赢”;更有惠金河务局的249块“智能石头”,化身水下哨兵,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古人“水来土掩”的被动防御,早已变成如今“数据驱动”的主动预判,这条曾经桀骜不驯的大河,在数字的“缰绳”下,愈发沉稳从容。

数字是激活流域发展的新引擎。“黄河清,天下平”,这句古老期盼正变为现实。黄河水不仅要安澜,更要滋养民生。智慧监测,给母亲河安上“生态CT”。在原阳县太平镇,黄河水浇灌的稻田里,“稻蟹共生”模式让一亩地增收近3000元,而5G智慧农业系统则让“面朝黄土背朝天”变成“指尖轻点管农田”。窄口灌区的“一张图”,让每一滴水都精准流向庄稼根部;灵宝的水质自动监测站,4小时上传一组数据,守护着黄河支流的清澈;三门峡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大屏上,pH值8.00、溶解氧4.95mg/L的实时数据跳动,构成黄河生态“数字心电图”。水牛赵村的“水牛稻”品牌,更是通过“农业+旅游”的数字引流,让黄河岸边的田园风光变成村民的“致富密码”。伊朗姑娘帕里亚说得好:“这不仅是集约化用水,更是有循环的产业。”数字技术让黄河水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让流域发展的画卷越绘越满。当帕拉斯特望着东坝头黄河湾,想起伊朗的卡鲁恩河;当稻蟹共生的生态循环被赞为“从索取到共生的转变”,一条大河的精神图谱已然清晰:它承载的不仅是农耕文明的韧性,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启示。

数字是构建黄河文明互鉴的桥梁。黄河之魂,重在文明共生。黄河的故事因数字而具象,因交流而鲜活。当数字孪生黄河的洪水预演系统向国际友人开放权限,当“智能石头”的预警算法成为沿线国家的共享方案,黄河文明正以数据为舟,驶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海洋。在郑州黄河防汛指挥中心,帕拉斯特触摸着电子沙盘上的卡鲁恩河数据模型,眼中闪烁着文明共鸣的光芒:“就像黄河滋养中国,卡鲁恩河也孕育了波斯文明。”这种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正是数字时代文明交流的最美注脚。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我们用数字语言解码黄河故事,看到的既有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传承,又有当代“科技向善”的创新实践,更有中国与世界共享治水经验、共护江河安澜的大国担当。用数字语言解读黄河,读懂的不仅是一条河的变迁,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黄河安澜的故事,不仅关乎中国,更关乎人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命题。让我们继续以数字为笔、以创新为墨,在黄河奔流的长卷上,书写更多让世界读懂的中国答卷。

这,就是黄河背后最动人的故事。(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王双飞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