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鞭打快牛”的话题吸引了公众的眼球,仿佛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鞭打快牛”顾名思义,越是干活勤快、效率高的“快牛”,越被分配更多任务;而效率低、主动性差的“慢牛”,反而得以驻足静观。更讽刺的是“快牛”累死累活,“慢牛”虽躺平摸鱼却仍然比“快牛”晋升快,该享受的福利待遇一样没少。当“鞭打快牛”成为热门话题,它映照出的不只是单个职场人的无力感,更引发了人们对管理不作为、效能漏洞的集体审视。
说到底,“快牛累垮、慢牛闲置”的怪圈,根源从不是“谁更能干”,而是制度的缺位。任务分配要“量体裁衣”,按职责、能力定分工,不是逮着“快牛”往死里薅;考核机制要“奖优罚懒”,让肯干、能干的人有回报、有奔头,让偷懒、躺平的人没市场、受约束;领导更要主动“破局”,既要给“快牛”松绑减压,也要帮“慢牛”补短板、提能力。只有让“快牛”不被过度消耗,让“慢牛”动起来、干起来,才能形成“人人愿干事、个个能成事”的好风气。(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黑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