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在海拔5500米的西藏江孜县热龙乡以“升龙”为名的烟花秀在喜马拉雅山脉山脊炸响。这场本欲以“火药美学”对话高山文化的艺术实践,却因生态风险引发轩然大波。当145根彩色烟花在雪域高原划出3000米长的“彩虹”时,人们看到的不是艺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是一场以环保之名行破坏之实的生态冒险。
生态红线不容僭越。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全球价值。这片占中国国土面积25%的高地,孕育了长江、黄河等亚洲主要水系,储存着全球40%的陆地碳汇,更是雪豹、藏羚羊等濒危物种的最后庇护所。然而,高寒缺氧、低温寡照的极端环境,造就了其生态系统的“玻璃心”——地表仅10厘米厚的草毡层需要数百年才能形成,一旦破坏,裸露的贫瘠母质层将导致永久性荒漠化。项目方声称使用的“生物可降解彩色粉”虽符合实验室标准,但在零下10℃的高原环境中,其降解周期可能延长数倍。西藏生态环境专家指出,高寒草甸的微生物活性仅为平原地区的1/20,残留化学物质可能通过雨水渗透污染年楚河等水源地。更令人忧心的是,烟花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直接破坏草甸根系,而“翻土修复”的方案则可能将污染物埋入深层土壤,形成二次污染。这种“先破坏后治理”的逻辑,与“预防为主”的环保原则背道而驰。
商业营销莫越边界。始祖鸟作为全球顶级户外品牌,其“倡导循环,尊重自然”的ReBIRD计划曾赢得市场赞誉。然而,这场烟花秀暴露了品牌将艺术商业化的急功近利。对比2015年瑞士户外品牌猛犸象在阿尔卑斯山用无污染头灯点亮“灯光火龙”的创意,后者既实现了视觉震撼,又避免了物理破坏,彰显了科技与环保的平衡智慧。反观《升龙》项目,其“贴地燃放”的设计暴露了艺术构思的生态无知——在生态敏感区,任何地面扰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更值得警惕的是品牌方的危机公关策略。从最初强调“手续合规”到删除宣传视频,从“盐砖驱离动物”的荒诞解释到最终致歉,始祖鸟始终回避核心问题:为何选择在生态红线区实施高风险活动?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套路,与某些企业“环保表演”如出一辙。当品牌价值建立在破坏自然的基础之上,所谓的“山系信仰”终将沦为市场笑柄。
制度完善刻不容缓。尽管日喀则市生态环境局声称活动“手续合规”,但《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明确禁止在山林、草原等重点防火区燃放,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更将“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列为首要原则。这场争议暴露出地方环保审批的弹性空间:当“艺术创新”“文化探索”等概念被包装成项目时,生态评估往往流于形式。值得肯定的是,西藏自治区政府迅速成立调查组,并要求品牌方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环境复核。这种“事后追责”虽显被动,却释放了明确信号:在生态安全屏障区,任何人类活动都必须接受最严格的审视。未来,亟需建立高海拔地区活动负面清单制度,将生态成本纳入商业决策模型,同时完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让破坏者付出沉重代价。
虽然主办方强调“用的是环保材料”,但真正的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并应当与自然共生而非征服。烟花易冷,而我们对地球的守护,应当永远炽热。敬畏自然才是最高级的艺术!(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万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