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中国智慧农业绘就时代“丰”光

2025年09月23日11:30

来源:大河网

秋分至,丰收时。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强调要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亿万农民倍感幸福和鼓舞。“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的主题背后,是破纪录的1.4万亿斤粮食产量筑牢的大国粮仓,展现出一幅中国农业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现代农业新图景。这丰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五谷丰登,而是智慧农业绘就的时代“丰”光。

“饭碗端得牢”,底气蕴藏在“科技赋能”的硬实力里。曾几何时,“看天吃饭”是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全靠经验与运气。如今,科技为农业装上了“智慧大脑”,知天而作成为新图景。在黑龙江建三江垦区,万亩无人农场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现代化军队,耕、种、管、收全程智能化,精准高效;在河南临颍,无人机巡田恰似空中哨兵,时刻守护着庄稼的健康,卫星遥感技术则像一位高明的医生,为庄稼做着精准的“CT”检查,让病虫害无所遁形。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数据背后,是现代农业科技给粮食生产带来的深刻变革,是科技为农业装上的智慧大脑,更是我们端牢饭碗的坚实底气。尤为可喜的是,一批新农人的崛起,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让古老的土地迸发新活力。

“丰收成色足”,活力源于“多元发展”的好路子。丰收,不只是粮食满仓,更是产业兴旺、百姓增收的生动图景。甘肃白银的芦笋,从“小作物”蝶变成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大产业”,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农业产业的天空中闪耀;福建长汀的板栗,在林下经济的滋养下,成为带动林农增收的“致富果”,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还有宁夏农业增速连续3年跑赢全国平均水平,南昌的藠头、米粉走出国门,1-7月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38.7%,更是为丰收的画卷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这些实例告诉我们,农业多元化发展是让丰收成色更足的关键,是乡村振兴的活力之源,是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发展走得远”,根基扎在“生态优先”的实地上。丰收不是“竭泽而渔”,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吉林作为农业大省,通过“专家+网格+农户”的外来物种防控模式,像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黑土地的纯净;福建长汀发展林下经济,既护了山林,又富了百姓,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让山林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这些实践表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只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的农业才能走得更远,才能让丰收的成色更足、底蕴更厚。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之路仍任重道远。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在部分领域还存在短板,高端农机装备、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等方面仍需突破。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就像种子总会迎来春天一样,更多的科技成果必将走进田间地头,惠及亿万农民。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丰收节里看“新”景,这“新”景是科技赋能的新成果,是多元发展的新活力,是生态优先的新实践。我们坚信,随着智能农机、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的持续发力,“智慧田”里必将长出更多“新粮仓”,中国农业必将绘就更加绚丽的时代“丰”光。(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