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某学院大二女生在宿舍分娩,因失血过多去世”的新闻在网络上流传并引发关注,后被证实部分属于网络谣言,宿舍分娩是真的,失血过多去世是假的,最终“母子平安”的消息让人松了一口气。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网民争议,认为“未婚先育违背公序良俗”的有之,认为“社会家庭学校都应包容支持”的有之,还有个别网友将此事娱乐化,调侃这是“为校争光”“人生赢家”“帮助国家提高生育率”。
其实,这一事件并不孤立。日前,还有媒体报道,一名19岁女子因腹痛去就诊,医院影像科检查前反复和患者及家属确认是否怀孕,均遭否认,影像检查后2小时患者成功分娩。 所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安全、性教育缺失和管理责任问题,值得探讨的地方有很多。
一
怀孕与生孩子都是人生大事,本应在医院、医生帮助下进行,而在宿舍试图强行“闯关”,有悖常识,也极具风险,让人不禁有疑问。
本人为啥选择宿舍?我们不知道这名女生经历了多少内心挣扎,经历了多少身体不适,经历了多少掩盖回避,才度日如年到了分娩那一天,还是始终处于懵懵懂懂、迷迷糊糊的状态,直到“瓜熟蒂落”才不得已做出的决定。该向家长或学校求助而放弃,是在怕什么?还是在羞耻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哪种原因,她选择在宿舍生产,环境、心理均是无法做好充分准备的,最终将自己陷入了极度危险之中。
学校为什么没发现?有媒体报道,这名女生怀孕期间仍正常上课,用宽松衣物遮住了孕态,所以学校未能察觉。事情发生后,该校副校长也表示,学校在管理上有缺陷,已经召开会议并全员反思,今后将不断加强管理。该反思什么?并不是不许学生谈恋爱,晚上几点必须关门等等,而是辅导员从严抓学生签到打卡,到多一些深度动态的谈心谈话,宿管从紧盯小电器管理,到多一些生活上的关心关怀,校医从注重身体疾病治疗,到多一些心理咨询疏导,“从事到人”的转变,才是有温度、更高维度、覆盖盲点的管理提升。
后续孩子该怎么办?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婚恋和生育的个人自由,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怎么保障呢?毕竟才上大二,生育必定对学业造成巨大冲击,是办理休学手续?还是将孩子交给长辈抚养?自身是否有成熟心智?未来规划将孩子摆到哪里?孩子的父亲去哪了?还有所面临的经济压力、舆论压力,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个人、家庭、社会,甚至法律来解决,这并不是一道易答题。
二
不管是未婚生子、学生生子,还是宿舍生子,对于她,我们更多的是心疼,该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生命不是儿戏。在生命权面前,其他顾虑皆是位居次席的。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她选择在宿舍生产,既是高估了自己的决心意志,更是低估了自行生产的巨大风险。封建社会形容生孩子是“过鬼门关”“儿奔生,娘奔死”,新中国成立前,难产致死率在1%至2%,婴儿夭折率在20%左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条件的极大改善,难产致死率才成百倍地下降,尤其在发生大出血时,通过专业救治能有效将产妇“从鬼门关拉回来”。所以,无论是对于母亲,还是婴儿,每一个生命都无比宝贵,每个人是自己生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生育不是儿戏。孩子不是玩具、不是宠物,一旦出生,就必须负责到底。父母的伟大,不在于生,而在于养、在于育。这样的“意外生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是一种不公平,这反映了长期存在的性教育缺失。北京市妇联关于“家庭性教育调查”结果显示,74%的家长都会有意回避与孩子谈论性。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也显示,大学生“性观念很开放,性知识很缺乏”,首次性行为有15.61%的同学没有采取避孕措施,经历过性行为的大学生中,有5%的学生曾经经历过自己或伴侣意外怀孕这一情况。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应当始于挚爱、伴于理性、成于责任。
生活不是儿戏。有一些大学生,虽然身体与年龄到了成熟的阶段,而心理却把自己当成“小孩子”,而没有认识到,大学与中小学不同,大学已接近社会状态,自己的生活怎么过、长远怎么发展,学校与家长都难以当家做主,关键还是在于自己。作为学生,还是要把学业放在第一位,锤炼过硬能力本领才是自己未来最大的砝码。当遇到情投意合之人,也不宜完全被冲昏头脑,慢一些相比快一些不是坏事,是给自己留更多做决定、不后悔的时间,好的感情是信任、是忠诚、是陪伴、是经得起考验,好的感情也需要经年累月的酝酿,而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重大决定买单。
三
这一事件已告一段落,但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提醒与思考才刚开始。这一事件并非一个女生的私事,也是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共同回答的课题。
性教育怎样开展?每个人都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也不是“垃圾堆”捡的。先秦圣人还曾经有云“食色,性也”,而随着封建文化发展,传统中国人普遍谈“性”色变,使性教育成为最缺乏的教育之一,这在当今社会有必要改变。在家长做好基本性教育后,高校可探索将性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不能简单生硬地举办一场性健康讲座了事,而是既要讲透生理知识,又要讲清心理发展,既要谈到性伦理、法律法规,又要谈到性别平等、恋爱与婚姻教育,可提供线下与线上结合、知识与案例结合、讲课与互动结合等多样化学习方式,发挥破禁忌、重引导的作用,这样才能让青少年在自爱中学会守护。
生命观怎样培育?生而为人,我们很幸运。小时候的天真无邪,青春期的寻找自我,成年后的责任压力,老年后的宁静平和,每一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美好。但想走好人生每一步却很难,也是一件需要学习的能力,不仅在于有什么样的文凭,更在于自己的生命观如何塑造。爱自己,首先要爱护自己,避免自己受到伤害。无论是女生还是男生,都要对不负责的要求说“不”,自己的明天自己把握,自己的身体更要自己把握,不做出让自己后悔终生的事情,这测验的是个人的智慧。
生育友好型社会怎么建?目前的文化和舆论氛围,是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状态。有贴心的网友叮嘱女生,不要忘记领取生育补贴,由此可见,关心与善意在这场舆论中占据了主流。但仍有一些人将焦点集中于女生“不自爱”,却鲜有人追问男方在避孕中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观念并不可取。生育从来都不是女性一个人的事情,应该由家庭与社会共同托举,这个托举不单单指经济保障,更为重要的是防范与减少生育歧视,无论是在职场还是校园,生育并不是“丑闻”,而是家庭与国家新的细胞诞生。
大学生在宿舍分娩的重点不应该在大学生上,应该落在“宿舍分娩”上,宿舍分娩背后,又有多少无知与无奈?又有多少恐惧与痛苦?生命的重量,不应由个体承担。作为家庭、学校与社会,应该通过更多性教育与关怀回应来消除,让这样的意外生育、生死考验不再重演。(蔡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