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常州万豪酒店因循环使用客房拖鞋引发争议。住客发现拖鞋严重起球且残留毛发,酒店回应称此举出于“环保”考量,拖鞋经消毒后循环使用2~3次,但未提前告知消费者。目前,当地卫生部门已介入调查,重点判定拖鞋是否属于一次性用品。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酒店卫生管理的漏洞,更折射出在“环保”名义下消费者权益被漠视的现实。
表面看,酒店以“环保”为名循环使用拖鞋,似乎契合了绿色消费的潮流。然而,仔细审视便可发现,这种所谓的“环保”实践存在多重问题。一方面,拖鞋作为直接接触皮肤的用品,其卫生安全应是首要考量。医学研究表明,真菌类病原体需要120℃以上高温或专用消毒剂才能彻底灭活,普通清洗难以保障安全。当消费者发现拖鞋起球并残留毛发时,所谓的“一客一消毒”承诺已不攻自破。另一方面,酒店未履行告知义务,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真正的环保实践应当公开透明,而非暗箱操作。
从法律视角看,我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可复用物品须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问题的关键首先在于拖鞋的属性界定:若属于一次性用品,酒店的行为已涉嫌违规;若属于可循环用品,酒店也必须确保消毒规范并明确告知消费者。当前监管部门的调查正是对这一界限的必要厘清,也是对行业规范的重申。
值得深思的是,涉事酒店作为日均房价超700元的高端品牌,却在拖鞋这类基础用品上“精打细算”,折射出价格与服务之间的错位。消费者选择高端酒店,期待的是与其价位相匹配的品质与安全保障。当酒店以“环保”之名行“降本”之实,甚至忽视最基本的卫生标准时,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更动摇了品牌公信力。
事实上,酒店业的“伪环保”现象并非个例。近年来,从“毛巾重复使用”到“减少床单更换”,类似做法屡见不鲜。环保本是社会共识,但其践行需以尊重消费者权益为前提。真正的环保应是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实现资源节约与卫生安全的双赢,而非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更不应成为降低服务标准的借口。
要让环保实践行稳致远,酒店行业需构建更加透明的运行机制。首先,若选择循环使用拖鞋,应明确标识用品属性,并提供一次性替代品供消费者选择。其次,定期公开第三方消毒检测报告,接受社会监督。最后,行业组织应牵头制定更细致的标准,明确不同用品的分类、使用规范与监管要求,避免“环保”成为违规行为的遮羞布。
环保与卫生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现代服务业必须兼顾的双重责任。酒店作为服务行业的重要代表,唯有以诚信为本,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基础上探索绿色实践,才能赢得长久信任。当“环保”真正成为提升服务品质的推动力,而非规避责任的挡箭牌时,我们才能迈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环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