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必胜客“阳光橙橙”饮料风波进入消费者视野。消费者目击必胜客门店店员将市价约3元的美汁源果粒橙直接倒入杯中,制成标价19元的“阳光橙橙”饮品。面对记者采访,必胜客回应:“橙汁饮品确实全部都是用饮料‘果粒橙’制作的。”
超市里一瓶450ml的同款果粒橙仅售3元左右,而必胜客店员将美汁源果粒橙直接倒入杯中再加冰块之后,即制成了280ml的必胜客“阳光橙橙”橙汁饮料,售价可达19元。细细算下来,280ml果粒橙的原成本约1.86元,而售价竟达到了成本的10倍,单杯利润率超90%。
这种成本与售价的悬殊对比,正是此次舆论风波的导火索。过高的利润率打破了消费者对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的认知底线。所谓“合理利润空间”就是指买方不认为产品价格过高,同时卖方也有一定的利润盈余,用于维持日常经营、支持产品研发升级。此时上下游的合作方都能获得利润,而消费者也尚可接受,便能形成“多赢”的良好局面。但是倘若企业一味贪图暴利,罔顾成本肆意抬高价格,超出消费者能够接受的合理范围,终会引发消费者的警觉和逃离。
追根溯源,令消费者感到失望的,其实远不止表面上高定价与低成本的鲜明对比。对于高价产品,消费者本就抱有更高期待,认为这理应代表着更优质的用餐体验。可现实却是,19元一杯的“阳光橙橙”实则是随处可得的廉价饮品;甚至在端上餐桌前,除了被从一个容器转移到了另一个容器外,没有丝毫额外的价值增益,更别提任何体验感的提升。
不仅如此,宣传话术的模糊更加剧了消费者对于这杯19元橙汁的误解:菜单宣传页标注“纯正果汁”“真实果肉”,却未明确说明是预包装饮料分装。《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必胜客此种类似“打擦边球”的表述,很可能已经构成误导性商业宣传。因此,当消费者发现真相时,原本的不满会进一步升级,甚至滋生出“被欺骗”的冒犯之感。引发舆论风波、遭受消费者质疑也就不足为奇。
近期的系列风波已为餐饮行业敲响了警钟,无论是西贝对“预制菜”告知义务的缺位,还是必胜客“阳光橙橙”售价与成本的错位,餐饮场景里,因为场地租金、人工费用等开销造成产品溢价很正常,消费者对此也抱有足够的理解和包容,但这并不代表着品牌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提供并不匹配的产品和价格。消费者所求不过是被告知、被尊重、被归还应有的知情权。品牌与其在宣传上玩文字游戏,不如在透明度和体验感上下功夫,这才是赢得消费者长久信任的关键。毕竟,决定一杯饮料价值高低的,不仅是原料的质量,更是诚意的分量。(山东大学 王梓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