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个人隐私信息,在网络上公开发布,对他人造成攻击和伤害,这就是“开盒挂人”。近年来,“开盒挂人”正成为一种新型网络暴力。被“开盒”人往往会遭遇网民的侮辱谩骂、造谣诋毁,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遭到陌生人轮番“轰炸”。
开盒挂人的可怕之处,远不止于信息泄露,更在于其背后盘根错节的黑灰供需链。需求端,是部分网民被情绪裹挟的恶意:有人为泄私愤,有人为博眼球,将开盒挂人当作“伸张正义”的工具,主动寻找能获取隐私的渠道;供给端,是黑灰产从业者的利欲熏心:他们通过非法爬虫、内部泄露、线下窥探等手段,批量收集手机号、住址、消费记录等个人信息,在暗网或社交群里明码标价,从几十元一份的基础信息,到上百元的“精准套餐”,形成完整的隐私贩卖产业链。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平台的监管漏洞成了“帮凶”,论坛里的开盒帖子、社交群的煽动言论迟迟不被清理,甚至有人利用算法推荐,将受害者信息推给更多有攻击倾向的网民,让暴力雪球越滚越大。
这种恶行早已触碰法律红线。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治安管理处罚法也对侵犯他人隐私、寻衅滋事的行为设定了拘留、罚款等处罚;情节严重者,更可能触犯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此前,某地警方就破获一起开盒挂人案件,抓获信息贩子、网暴组织者等12人,查扣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数万条,正是对这类行为的有力震慑。但现实中,黑灰产链条隐蔽性强、跨地域广,部分案件存在取证难、追责难的问题,导致一些网暴者和信息贩子心存侥幸,继续游走在法律边缘。
开盒挂人带来的伤害,远比想象中更深远。受害者不仅要承受线上的侮辱谩骂、造谣诋毁,还要面对现实中的生活骚扰,有人被迫搬家换工作,有人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有青少年因不堪网暴选择结束生命。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会助长网络戾气,让“以暴制暴”的错误观念蔓延,原本用于交流沟通的网络空间,渐渐变成充满敌意的“角斗场”,最终损害的是全体网民的数字安全感。
斩断开盒挂人的黑灰链条,不能只靠单次的案件查处,更需要构建多维度的治理体系。其一,法律层面要“利剑高悬”,加大对黑灰产全链条的打击力度,不仅要严惩直接实施开盒挂人的网暴者,更要深挖背后的信息贩子、数据中间商,从源头摧毁隐私贩卖网络;同时完善证据固定、跨区域协作机制,让违法者无处遁形。其二,平台层面要守土有责,落实主体责任。建立个人信息AI识别系统,对疑似开盒的内容实施秒级拦截、溯源追踪;加强对暗网链接、隐私交易群的监测,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线索;对煽动网暴、传播隐私的账号,坚决实施永久封禁,绝不姑息。其三,技术层面要筑牢屏障,提升个人信息保护能力。推动企业加强数据安全防护,防范内部泄露和外部攻击;推广隐私保护技术,让网民在网络活动中能更好地隐藏个人信息,减少被开盒的风险。其四,社会层面要凝聚共识,引导公众理性上网。通过普法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形式,让大家明白开盒挂人不是正义,而是违法犯罪;鼓励网民遇到争议时保持冷静,不参与、不传播网暴行为,同时开通网暴举报绿色通道,对有效举报给予奖励,让每个人都成为网络文明的守护者。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该是暴力滋生的温床。每一份个人信息都应被尊重,每一位网民都有权在安全的环境中交流。唯有斩断开盒挂人背后的黑灰链条,让网暴者付出代价,让黑灰产无利可图,才能守护好每个人的数字安全,让网络空间回归本该有的理性、善意与温暖,真正成为大家共建共享的清朗家园。(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