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灵宝市尹庄镇唐窑村在道路一侧精心布置的农耕艺术展台。郑军胜 摄
□大河网评论员 宋向乐
时值秋分,雨水绵绵,第八个丰收节如期而至。这一天,我们庆祝的不仅是仓廪充实、瓜果飘香,更是在回望一条大河与一片土地的相伴,是在致敬一种精神与一份信念:粮食丰则天下安。
这条大河,是黄河;这片土地,是河南。
从远古走来,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最初的农耕火种。在仰韶、在二里头、在殷墟的甲骨文里,我们看到先民们对“年”的祈愿——“有禾为年”,有粮即安。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黄河泛滥与干旱交替的夹缝中,用石犁翻开希望,用汗水浇灌收成。
丰收,曾是年复一年最朴素也最沉重的期盼。黄河哺育了中原,也以一次次改道与洪灾考验着这片土地上的子民。
治河如治国,安流方能安民。
千百年来,河南作为中原腹地,始终是中国的“粮仓”。这里的土地厚重,承载着王朝兴替的粮道,也见证过饥馑年代的悲歌。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信念从未改变。
今天的黄河,已不再是悬在头顶的“天河”,而是通过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工程收敛脾气的母亲河。她安澜东去,以稳定的水流滋养着豫东平原、黄淮海沃土,让丰收从靠天吃饭的祈愿变为可预期的现实。
而今的河南,早已不是只有锄头与耕牛。在周口、在商水、在延津,高标准农田连片成网,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启停,无人机在麦田上空喷洒农药,卫星数据指导着播种与收获。种粮大户用手机管理千亩良田,农业合作社依托电商平台把优质小麦卖向全国。科技赋能让“中原粮仓”更加殷实——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在国人餐桌上,每一口面条、每一枚馒头都可能来自这片被黄河润泽的土地。
丰收节,我们庆祝的,正是这份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踏实与从容。我们庆祝的,是黄河两岸的儿女用一代又一代的耕耘,把“靠天吃饭”变成了“科技保收”;我们庆祝的,是河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担当与贡献。
粮食丰则天下安。这不仅是农谚,更是治国理政的根基。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致敬土地、致敬农民,也致敬那些让丰收得以保障的科技与制度。当黄河安澜、黍粒飘香,一个民族的饭碗正稳稳端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