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11岁男童通风井坠亡,别拿生命“检验隐患”

2025年09月23日17:05

来源:大河网

9月20日晚,一名11岁男童在西安航天基地航天新佳园二期小区28号楼楼下玩捉迷藏时坠落通风井,不幸去世。官方通报,初步认定该事故是一起安全责任事故,3名责任人被警方控制。9月22日,记者了解到,涉事小区仍在排查安全隐患,加紧整改解决。

11岁男童在小区玩捉迷藏时,坠入未做有效防护的通风井不幸身亡。这则令人心碎的新闻,撕开了小区安全管理的漏洞。涉事通风井仅用木板、泡沫墩子简易遮盖,警示标语夜间难辨,居民此前反映的隐患迟迟未改,直到生命逝去才仓促排查整改。这场悲剧用血的代价警示我们:安全隐患排查绝不能等“出事”才行动,更不能拿鲜活的生命去“检验”漏洞。

通风井本不该成为“夺命陷阱”。根据建筑规范,小区交付前通风井应建完达标并通过验,而且通风井的防护技术也有相应的标准。但涉事小区的通风井,却用木板和泡沫“敷衍了事”,夜间无照明让警示标语形同虚设。更令人痛心的是,居民此前已反映过类似隐患,却未得到重视,建设单位的“防护不到位”、物业公司的“管理不落实”、监管部门的“排查不及时”,层层失职叠加,最终将通风井变成了吞噬孩子的“黑洞”。这些本可避免的疏漏,因各方对安全的轻视,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悲剧的核心,是“重事后补救、轻事前预防”的安全思维。事故发生后,物业连夜设置围挡、张贴标语,管委会紧急排查隐患,看似反应迅速,却掩盖不了事前的麻木与拖延。如果建设单位在验收时严格把关,不让未达标的通风井过关;如果物业公司日常巡检时多走一步,及时更换失效的防护设施;如果监管部门接到居民反映后及时介入,督促整改,这场悲剧就能避免。然而,所有的如果,都在“等出事再说”的侥幸心理中化为泡影。这种“事后补救”的模式,不仅让安全防线形同虚设,更让生命安全暴露在巨大风险中。

更值得反思的是,此类“亡羊补牢”的安全事故并非个例。从小区电梯故障困人,到儿童坠入下水道,再到游乐设施伤人,许多悲剧的背后,都有着相似的逻辑:隐患早有苗头,却因责任方的懈怠、推诿,直到出事才幡然醒悟。安全管理的本质,是对生命的敬畏,容不得半点侥幸和拖延。对建设单位而言,要守住工程质量关,不把隐患留给住户;对物业公司而言,要扛起日常管理责任,让巡检排查不走过场;对监管部门而言,要绷紧监督问责之弦,让隐患整改不打折扣,唯有各方把“安全前置”,才能筑牢保护生命的防线。

男童的离去,给所有小区管理者敲响了警钟。那些连夜加装的围挡、仓促张贴的标语,换不回孩子的生命;事故后再严格的排查,也抹不去家庭的伤痛。安全工作没有“亡羊补牢”的容错空间,每一个隐患都是潜在的风险,每一次拖延都可能酿成悲剧。希望这场悲剧能真正唤醒各方的安全意识,让“事前预防”取代“事后补救”,让每一个小区都不再有“夺命陷阱”,让孩子们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奔跑嬉戏,这,才是对逝去生命最好的告慰。(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