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预制菜的江湖,需要告别“黑箱”,走向“透明”

2025年09月23日17:05

来源:大河网

近日,“预制菜”相关话题成为焦点。起因是罗永浩吐槽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坚称门店没有预制菜。但随着舆论持续发酵,事件迅速从企业危机演变为关于餐饮行业预制菜透明度的讨论。重压之下,西贝最终致歉,并承诺整改。面对社会各界的关注,9月 21 日,国务院食安办给出明确回应:已组织多部门展开专题研究,将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同时,大力推广餐饮环节预制菜使用明示制度,以此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这意味着,中国预制菜行业已走到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透明”的关键十字路口。

此前的 “罗贾之争”看似是一场商业纠纷,实则折射出当前预制菜行业普遍存在的痛点。一方面,预制菜的定义界定与标准规范仍不够清晰,导致消费者与商家对 “何为预制菜” 各执一词:消费者通常认为,只要是提前加工、包装好的菜品都应归为预制菜;而商家则依据现有规定,强调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这种认知层面的差异,使得消费者在就餐时难以判断菜品的真实情况,也给商家的经营带来了一定困扰。从更深层来看,这一场争议的核心不但在于“能不能用”,更在于“是否告知”。消费者支付了高昂的餐厅堂食费用,期待的是“现炒”,而非简单的“加热”。这种预期与现实的落差让预制菜行业的信任危机集中爆发,究其根本还是消费者的知情权被忽视,选择权被剥夺。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食安办的表态无疑给预制菜行业注入了一剂 “强心针”。首先,统一的国家标准能从根源上厘清预制菜的定义、分类、生产工艺等核心要素,终结 “商家自说自话”的混乱局面。当何为预制菜有了标准答案,消费者对此有了清晰认知,商家也有了明确的合规依据,长期以来因概念模糊所引发的争议与矛盾,也将随之迎刃而解。其次,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比如通过菜单标注、服务员提示等方式,让消费者在点餐时充分知晓菜品是否为预制,自主决定是否购买,既尊重了知情权,也归还了选择权。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尊重,也是重建餐饮消费信任的关键一步。

当然,标准制定只是第一步。要让预制菜真正成为消费者餐桌上的放心选择,还需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其一,强化监管执法是保障制度落地的关键。如何监管餐馆严格落实明示义务,防止企业“打擦边球”,还需加强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其二,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预制菜国标出台和明示制度的推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企业需要按照国家标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强质量管理,确保菜品的质量和安全。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对预制菜认知的加深和接受度的提高,预制菜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大,企业可以通过创新产品、提升服务等方式,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预制菜的江湖,需要告别“黑箱”,走向“透明”。国家标准的加速出台,将成为行业迈向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意味着,长期以来标准不一、认知混乱的局面有望得到终结。然而,标准的建立只是一个起点。未来,行业能否真正走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能否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明白,仍需政府、企业与社会多方持续共同努力。(长沙理工大学 梁健愉)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