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腹地,滦水河畔,周台子村的变迁像一首从贫瘠中生长出来的诗。三十七年前,这里穷得让人心酸——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村集体还背着8万元外债。村部只剩两间漏雨的危房、一张缺腿的桌子、一把散了架的椅子。就是在这样的时刻,25岁的退伍军人范振喜站了出来,接下了村党支部书记这副沉甸甸的担子。
如今,这位与血癌抗争了三十二年的书记,依然每天要服用十多种药物,却从未离开过他牵挂的土地。他带领村庄走过的,不只是一条脱贫的路,更是一条用生命回报生命的旅程。
坚强的堡垒,是从信任开始的。周台子村能有今天,离不开一个真心为老百姓着想的党组织。范振喜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涣散的人心重新聚拢起来。他没有讲大道理,而是从自身做起:村务公开、账目透明、办事公道。收回私人矿点、清理陈年欠款、治理乱砍滥伐,他从自己亲二哥的矿点开始整顿,“铁石心肠”,“大义灭亲”,二哥与他几年不说一句话,却也赢得了人心,也把全村力量凝聚到发展致富上来,逐渐开始扭转了“穷、乱、散”的落后局面。乡亲们慢慢发现,这个年轻的书记,是真的在为大家着想,日子也开始有了盼头。
“我的命是乡亲们给的,我要把它还给这片土地。”就当周台子村一切即将走向正轨时,意外却悄然降临,1992年一次外出考察项目范振喜不慎接触到了剧毒化学试剂,范振喜被确诊白血病、需要十万元手术费,这位硬汉首次萌生退意,但深情的土地孕育了淳朴的人民,范振喜收到了全村人凑来的“救命钱”——乡亲们砸碎储钱罐、翻出压箱底的钱,短短几天就凑齐了这笔在当时如同天文数字的款项。手术后,医生要求他静养三年。可不到一百天,范振喜就又出现在了工地上。他拖着虚弱的身子,带着村民建铁选厂、办烧结厂、兴砖厂,后来又发展智慧农业。一次次病倒,又一次次站起来,机器的轰鸣声仿佛成了他与生命赛跑的伴奏。他常说,他不怕病,只怕时间不够,这份紧迫感,让周台子村在燕山脚下一点点改变模样。
改变的不仅是房子,更是日子。走进今天的周台子,一排排整齐的新民居代替了过去矮小的小屋,免费的幼儿园、小学教育、免费的养老公寓和医疗服务,完善的福利保障几乎覆盖了生活的全部。但更打动人的,是村民们脸上的踏实和希望。范振喜把发展的成果实实在在地惠及到了每一位村民。他深知,乡村振兴不只是盖新房、修新路,更是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地生活。
“拔穷根,千钧重担扛在肩;抗病魔,一心为公富乡亲。”范振喜登上了2024年度感动中国的颁奖盛典,他说“信任就是责任,咱们就是凭良心,老百姓是真心对我,我也真心对老百姓。”
有人说,范振喜这样的书记,是真正“感动中国”的力量。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只有与乡亲们同甘共苦的温度。他用自己的方式,在燕山脚下写下一份用生命作答的乡村振兴答卷。而这背后的力量,不过是一颗最质朴的初心:不负乡亲,不负生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李国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