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曝光了一组专门坑骗老年人的私域直播间。不法商家利用这类直播间的隐蔽性特征,以老年人作为目标群体进行诱导消费,成为监管盲区中的“坑老重灾区”。此等将普通食品神化、利用老年人情感缺口的欺诈模式,暴露出私域直播隐蔽性带来的监管真空,更反映出银发经济异化为“温情陷阱”的深层危机。
上海王女士在看了一场私域直播后,购买了10盒宣称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的益生菌产品,结果遭家人反对。市场监察人员调查发现,王女士的购买途径存在问题,这也指向了以“国科优选”为代表的私域直播间的套路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这类私域直播间通过免费福利引流再加以封闭洗脑等手段,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重视和渴望,诱导其购买价格虚高的保健产品。此等行为严重损害老年人福祉,亟需加以监管和惩治,守护“银发族”权益。
究其原因,一方面,商家利用监管漏洞,发送“发放免费福利”为外表的糖衣炮弹。线下以“免费鸡蛋”“领红包”为饵在社区周边搭建微信群,线上通过虚假宣传内容链接,以伪造“专家”背书与“成功案例”等方式误导消费者添加微信,引流至私域完成交易闭环。私域直播设置了进入门槛,建立封闭的宣传环境,形成“直播内容无留痕、交易链路难追溯、主体责任无界定”的特征,规避平台监管,得以进行虚假宣传,直接导致了监管缺位与维权困难。
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情感空缺与健康焦虑也让不良商家有机可乘。他们利用免费的鸡蛋和红包作为情感诱饵,降低老年群体心理防线,快速建立信任关系。其将老年人对于生活科普知识储备不足以及防范意识较低的特点,实施诈骗手段。老年群体对于养生的需求和健康的渴望更是让他们容易相信商家的宣传话术。商家利用“养生话术+情感绑架”的复合套路,将普通商品包装成“健康神药”,使老年人在渴望被关怀与恐惧疾病的双重心理驱动下,极易陷入“温情陷阱”。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案例中,直到公安机关介入,很多老人依旧坚信自己未受骗。老年人真的仅仅是为了产品买单吗?事实上,在消费过程中,商家刻意提供的关怀和情绪价值成了隐形推手。这种情况在各类场景多有发生,此前,一些直播间就以打“感情牌”的方式,通过精心编排的剧本,营造悲情人设来诱骗老人。
消费中的“坑老”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却依旧难以废止。归根到底,许多老年人的日常缺乏家人陪伴和关心,情感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转向网络世界寻找精神出口。老年人沉迷网络世界,醉心直播打赏和霸总短剧早已引发过热议。面对一些“陷阱”时,他们既缺乏及时保护,又因情感空缺等原因辨别能力弱化。私域直播“坑老”乱象,本质是资本对老年人情感缺口的畸形利用。
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于私域直播平台的管控,完善监管链条,扩大监测范围,减少灰色地带,强制要求平台实现内容留痕,信息可追溯,压缩灰色地带生存空间。私域直播平台要强化责任意识,不得纵容不良行为发生,通过技术手段筑牢监管防线,强化关于信息内容及流动路径的管理,为执法提供可查证据链。
同时,针对私域直播出现的乱象,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加快健全法律法规,明确私域直播主体责任边界,避免不法商家利用私域直播继续侵害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治理需跳出“就事论事”的窠臼,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切实阻断不良行为的实施。
防范“坑老”,不能止步于“补漏洞”,更要“补情感”。既要通过技术手段筑牢监管防线,又要通过社会共治填补情感空缺。唯有如此,才能让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真正实现“安心消费、健康养老”,让“银发经济”回归温情本质。
社会层面应该针对老年群体,开展精准防骗宣传与知识普及活动,增强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辨别能力,守护老年人身心健康,防止他们被骗钱伤身又伤心。基层政府要发挥接近性优势,深入老年人当中去,通过场景化宣教提升老人辨别意识与能力,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与爱护。作为子女,也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多陪伴老人,满足其情感需求,防止诈骗分子乘虚而入,使老年群体远离“温情陷阱”。
私域直播不是法外之地,老年人的“钱袋子”更不是唐僧肉。老年群体的福祉是社会幸福水平的重要表现,保护老年人的权益与幸福,这既是社会治理的必答题,更是文明社会的底线要求。
从“国科优选”案可见,唯有构建监管、立法、社会与家庭一体的立体防护网,才能让银发经济远离“坑老陷阱”,回归“温情经济”的本质,真正实现“老有所安、老有所乐”。(山东大学 刘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