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等相关领导,对“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进行了全面介绍。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彰显出我国金融业在全球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雄踞世界首位;股票、债券市场规模紧随其后,位列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更是连续20年稳坐全球头把交椅。不仅如此,我国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前沿领域也一路领跑,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多渠道、广覆盖且安全高效,移动支付更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些成就绝非偶然,而是多年来我国金融领域持续改革、稳健发展的结晶。潘功胜行长提到,“十四五”期间,金融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从设立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到对标金融强国关键核心要素,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成型并高效运作,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力支撑。值得关注的是,“十四五”时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普惠小微、绿色贷款年均增速均超过20%。特别是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后,央行一系列货币金融政策举措迅速落地,有效稳定了市场预期,提振了各方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愈发坚定。
金融业的稳健发展,也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我国稳步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双向开放,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在国际金融治理合作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始终是金融工作的核心任务。按照中央部署,我国有序处置了金融领域的突出风险点,有效抵御了外部风险的冲击,切实保护了广大储户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机构健康运营,金融市场平稳有序。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也指出,“十四五” 期间,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500万亿元,5年年均增长9%,全球最大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的地位愈发稳固。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较“十三五”末翻倍,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中我国占据6席。这一系列数据,展现了我国金融行业强大的综合实力。
面对这些耀眼的成绩,我们既要自豪,更要保持清醒。在全球金融市场风云变幻的当下,我国金融业虽已取得多项世界第一,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等不确定因素,时刻影响着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如何在创新与监管之间找到平衡,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我国金融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提升金融监管效能,确保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透明。同时,要不断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此外,还要积极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
央行、金监总局等部门的发声,为我们勾勒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业辉煌的发展画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金融业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磅礴金融力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韩盼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