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30名刑释人员在胖东来面试现场听到“全部录用”的消息时,持续而响亮的掌声里,藏着比职业机会更珍贵的东西——被社会重新接纳的尊严。9月17日,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在许昌时代广场对这些特殊求职者说:“你们已经为过去的事情付出了代价,不用觉得低人一等,好好干!”这句朴素的鼓励,连同提前发放工资、帮助解决住房的承诺,不仅打破了就业市场对刑释人员的无形壁垒,更勾勒出企业社会责任最动人的模样。
就业是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独木桥”,却也是他们面前最陡峭的悬崖。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数十万刑释人员中,近三成因“前科标签”被直接拒之门外,也有投出20份简历无回应的绝望。胖东来的破冰之举,恰如在悬崖边架起的吊桥。新乡“三胖”店特意预留2%招聘名额,开设专属投递通道,从计划录用20人到最终全部录取30人,每个环节都在消解偏见。当于东来嘱咐工作人员“把房子租好”,当未入职先预支工资的承诺落地,企业用制度善意拆除了“再社会化”的最后一道障碍。
这场招聘引发的舆论涟漪,照见了社会认知的撕裂。有人质疑“作秀”,有人担忧“风险”,却鲜有人看见:给刑释人员一份稳定工作,本质上是给社会一份安全保障。于东来曾经历创业失败背负30万债务的低谷,这种“跌过跤”的同理心,让胖东来的善举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平等的生命对话。正如他在社交平台所写:要帮助他们“再次拥有融入社会、具备相应的美好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赋予,比单纯的物质帮扶更具穿透力——当刑释人员在胖东来的货架间找到价值感,当他们用劳动所得支付房租时,“前科”的标签正在被“员工”“邻居”“消费者”的新身份覆盖。
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却可以成为社会问题的解题者。胖东来的实践证明,善意与效益从来不是对立面:那些被主流市场拒绝的劳动力,在尊重与信任的土壤里,往往能生长出更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当刑释人员在面试现场吃到那顿热气腾腾的午饭时,他们咀嚼的不仅是饭菜的香,更是久违的人间烟火气。
于东来曾说:“企业的价值在于守护幸福。”这份幸福,既包括顾客的满意,也该包括那些在社会边缘徘徊者的重生。30个岗位背后,是30个家庭的希望,是30条重归正轨的人生。当更多企业能像胖东来这样,把社会责任从口号变成可触摸的制度设计,当社会能给予“改过自新”更广阔的容错空间,或许我们就能真正理解:给折翼者一双翅膀,他们回馈的,将是整个天空的晴朗。(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钱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