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成为热点——“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列式是3×8还是8×3?”孩子写了3×8,却被老师判错,有老师在家长群解释新教材所学习乘法与之前不同,顺序不能写错,让很多家长直呼“不明白”
“3×8还是8×3”,老师对于顺序的严格要求让我们看到了治学的严谨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数学思维的奠基阶段,而对“3×8”严格要求,实则为了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就像人民出版社给出的回复“乘法算式的写法或者是符号表达,本身其实就是对乘法定义的一种约定,因此,这种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唯一的,特别是在有具体情境的时候。”在教材引入乘法这个概念时,给出的情境让孩子们有几次份数的相加转向数量与份数的相乘,在“3×8”还是“8×3”这个题目的语境中,可能二者得出的答案一样,可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情境变成“买3份8斤的果篮和买8份3斤的果篮”这时“3×8和8×3”的意义就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如果不严谨地要求孩子理解其中的不同意义,就会产生“破窗效应”,孩子的底层逻辑就会发生错乱,引发连锁性问题,更不利于后期更深入的数学学习。
但是在“3×8还是8×3”的讨论中,其实争论出二者谁先谁后不是目的,让孩子弄懂其中的意义才是目的,老师评价时也不应简单地“一刀切”,可以通过生活场景的具体解释分析和数学运算推导,让孩子弄清“3×8”的原因,并解释“8×3”在什么样的理解下可以。让数学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考验形式记忆的关卡”,广东河源的教研帮扶活动给出了范本:谢海花老师讲授《分数乘法》时,通过“操作—建模—抽象”三层活动,让学生从整数乘法自然迁移,理解算理与算法的融合。这种教学方式下,“8×3”的规则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而是情境分析后的自然结果。
在这场“3×8”还是“8×3”的讨论中,我们也看到了横亘在当下教育中的家校沟通难点。首先是教育理念差异导致沟通障碍,家长成长于不同于现在的教育环境中,他们大多接受的是结果导向的应试教育,认为3×8和8×3只要结果正确即可。而现在的教育理念更注重过程的理解,数学概念的准确把握和思维逻辑的培养。因此面对新教材强调的“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概念,家长们的“不明白”是可以理解的。而家校沟通应该成为弥合这种障碍的最有效举措,学校应该构建畅通、多元的家校沟通渠道,当家长对教学内容有疑问时,可以及时、便捷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在“3×8”还是“8×3”的争议中,我们看到其中的老师只强调了新教材的使用,必须写成8×3,而没有真正给出可以消除家长疑问的解释,老师也应该对家长多一分耐心,面对家长的疑问,给出真正有效的回应。
不管是家长的困惑,还是老师的严格,本质上都是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家长怕孩子“被冤枉扣分”,老师怕孩子“基础没打牢”。只有当家校实现“同频”,才能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不仅学会计算,更学会思考——这才是教育最该追求的“答案”。(山东大学 张梦宇)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