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后厨,金黄的面包坠入垃圾袋的碎裂声,戳中了公众节俭的神经。上海某网红店“不过夜”的品质承诺,终究与上百份食物的浪费现实形成尖锐对照。这幕场景刷屏时,《左传》“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古训,恰在面包香与惋惜声中愈发振聋发聩。
商家以“保品质、防风险”为由的销毁之举,实则陷入“伐根求木茂”的认知误区。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警示的“戒奢以俭”,并非对品质的否定,而是对资源的敬畏。面包“不过夜”本是对食客的尊重,但将未变质的食物付之一炬,便成了用浪费包装的傲慢。“宁毁勿赠”的背后,是怕打折冲击正价、怕捐赠担责、怕管理麻烦的惰性思维,与司马光《训俭示康》“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的境界相去甚远。
于商家而言,破局的关键在践行“穷则变,变则通”的智慧。可借助销售数据精准预估产能,从源头减少过剩;效仿“惜食魔法袋”的盲盒模式,让临期面包以优惠价流转;更可开放内部认购或对接小型餐饮机构,将未售面包转化为烘焙原料。这绝非对品质的妥协,而是如《周易》所言“生生之谓易”,让资源在循环中延续价值。
于个人而言,当摒弃“非鲜不取”的偏执。面对临期折扣不必抵触,理性规划消费避免囤积,接纳“物尽其用”的生活方式。正如《资治通鉴》所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个人的每一次理性选择,都是在为惜物风尚添砖加瓦。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重建“惜物力”的价值体系。当“精致浪费”成为隐性潮流,我们更需回望《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教诲。节俭从非寒酸,而是对劳作的尊重、对资源的敬畏。商家守品质亦惜物力,个人求新鲜更重节约,方能让《墨子》“节用而爱人”的古训,在松软的面包香中落地生根,让俭德成为社会共识。(吉林化工学院 李斌)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