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胖东来录用刑释人员,用包容之光穿透社会偏见

2025年09月25日18:16

来源:大河网

三十份简历,三十张面孔,三十段背负过往的人生。近日,在胖东来的面试现场,一句“全部录用”的承诺,为这段特殊的招聘写下温暖注脚。这份温暖的背后,是对一个沉重社会命题的深刻回应:我们该如何接纳那些曾失足、已赎罪的人?

刑释人员回归社会,往往面临一道无形的高墙。法律的惩罚已然结束,但道德的审判、社会的排斥却可能伴随终生。求职简历上空白的那段经历,成了难以启齿的污点;旁人异样的眼神,更容易成为压垮自信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标签化的困境,使得许多刑释人员即使心怀悔改、渴望重生,也难觅立足之地。

胖东来做法的意义远不止提供了二十个或三十个岗位,更在于尝试拆掉那堵无形的墙。胖东来将招聘比例明确为2%,设立专属渠道,并非特殊照顾,而是给予一个平等的起点,一种程序上的看见。那句“工资可以提前给”,也绝非简单的福利,而是基于现实困境的体察,因为生存是尊严的前提,安身方能立命。这种务实的态度,比任何空洞的同情都更具力量。企业在此刻扮演的,不仅仅是雇主角色,更是一个连接冰冷规则与人间温情的摆渡人。

值得注意的是,胖东来的探索并非盲目乐观的一刀切,而是体现了审慎的理性。其“先从中轻度犯罪人员开始,再逐步开放”的策略,以及六个月试用期的“双向选择”,既展现了开放的胸怀,也包含了管理的智慧。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社会融合实验,旨在搭建一个可控的、支持性的环境,让这些特殊员工能够逐步适应、证明价值,而非简单地一放了之或一拒了之。这种循序渐进,是对员工负责,也是对团队和社会负责。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恰恰体现在它如何对待那些曾经犯错、但愿意改过的人身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给予悔过者机会,是古老的社会智慧。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和挽救,而非永久性地放逐。如果社会机制只负责惩罚,却缺乏有效地接纳和引导路径,那么惩罚的终极目的便难以完全实现。

当然,将刑释人员顺利融入职场和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一家企业的善举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更广泛的社会认知转变,需要法律制度、社会保障、专业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的协同支持。胖东来的价值,在于它作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用行动点燃了一盏灯,引发了公众对这一长期被忽视群体的再度关注和思考。

胖东来推开的这扇门,让一道包容之光照进现实。这光穿透了长久以来的社会偏见,也深刻诠释了“罚当其罪”的现代内涵,法律的惩罚旨在救赎而非永弃。当公正的判决为过往画上句号,社会的接纳理应为新生写下序章。这束光所照亮的前路,不仅是三十个人的重生,更映照出一个社会从惩罚走向包容、从隔离走向融合的文明底色。(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绵一评)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